旅游功能区建设要实现五大突破
http://www.hnta.cn 2012-11-1 15:21:26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次
北京市将出台《关于加快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北京旅游由观光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深度体验游转型,也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发展新兴增长点,加快旅游产业的向心集聚能力
据报道,北京市今年将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北京市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在业已形成的中轴线文化旅游体验区、前门—大栅栏文化商业旅游体验区、什刹海—南锣鼓巷休闲旅游体验区、密云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等旅游发展功能区的基础上,重点打造3个至5个综合收入超百亿元的旅游产业功能区,40个重点旅游产业项目将完成投资1760亿元,同时建成26个旅游休闲娱乐综合体。
意见的出台不仅有利于促进北京旅游由观光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深度体验游转型,而且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加快旅游产业的向心集聚能力。笔者认为,在意见实施和旅游功能区建设过程中,相关决策者和参与主体必须在认识上实现5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应突破以狭义旅游产业要素聚集为主体的认识。旅游功能区的本质是旅游功能的实现,其主要目的是为游客在旅行过程中提供所需的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作为一个空间区域,实现旅游产业和要素在空间内的聚集是保证其功能实现的唯一途径。
因此,从游客需求出发,凡是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能够被旅游发展所利用,能够给游客带来愉悦体验的服务和项目,都可以作为旅游功能区集聚和吸纳的对象。将旅游产业要素的判断方式扩大到功能视角,而不是传统的资源属性判断,避免唯传统旅游产业要素才属于旅游产业的认识。缺少这种广义的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产业间的融合程度,对其他有可能转化为旅游服务的产业形态形成排斥,并最终导致功能区综合服务能力降低、游客满意度差的结果。
第二,应突破以“大”为“好”的过度规模化发展认识。长期以来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这项产业绝对不是曾经认为的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形态,更多时候是一项长期性、需要大规模投资作为支撑的产业形态。但近年来却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化的倾向,即认为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应按照规模大、体量大、投入大的方式进行,无限度地将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全部纳入到旅游产业体系中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旅游业的虚假繁荣。
因此,旅游功能区的建设和产业聚集过程中必须强调旅游企业本身的规模特点,不能盲目地以规模大、投资高作为企业入驻的唯一判断标准,而是应该从更加务实的角度以游客需求为导向进行业态培育和商业模式创新,避免过度追求大体量、大投入而忽视服务要素更加完善的错误做法。
第三,应突破以经济属性为唯一发展目标的导向认识。国务院4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将旅游业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际上,从产业属性来看,这个目标具有两个深层次的内涵:一方面旅游业具有经济属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旅游业是公共服务行业,具有公共福祉的职能。但在旅游业发展实践中,地方政府在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功能方面过度强调了经济属性,而忽视了其作为提升民众福祉的公共服务职能。作为城市职能区的一部分,旅游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在一如既往地重视其经济职能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以游客幸福感提升为目标的公共服务职能,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游客满意和幸福感提升的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旅游功能区的综合性作用。
第四,应突破就区域论区域的发展空间认识。旅游功能区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地域范畴和行政管辖空间,如果从更大的视角来审视,北京市的旅游功能区至少要与两个方面的地域系统相联系。
一方面旅游功能区建设要与北京市现有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等上位规划相衔接,并充分考虑现有旅游功能区、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等产品体系的布局和组合。在尊重现有发展基础上,通过整合与创新,实现旅游功能区在空间分布上的科学化与网络化,形成更加丰富的产品体系。另一方面,作为首都城市和华北地区中心城市,北京旅游有责任和义务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
因此,北京市的旅游功能区建设应该从更加广阔的空间统筹资源和市场,在项目布置、功能实现方式等方面最大限度地避免与河北、天津、内蒙古等省区市竞争,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同时,实现与周边省区的协调发展。
第五,应突破服务对象“重外轻内”的“过旅游化”认识。城市作为一个开放体,是由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共享的空间,因此,城市内的各种服务和设施应同时面向游客和本地人两个群体,只有能够使外来游客和本地人共享的城市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城市。但实际上,在我国许多古城复建和旅游开发过程中都出现过过度强调外来游客需求而忽视本地居民需求,最终导致主人和客人的关系恶化,使旅游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功能区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因素,无论在服务内容还是设施供给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双重诉求,即使在两个群体内部,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消费者对功能区的各自诉求,避免功能区属于某个阶层功能区的状况,将功能区的服务范围最大化。
无论如何,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提法已经存在多年,《关于加快北京市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北京旅游业在标准化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希望北京旅游功能区建设也能够为全国做出示范。
据报道,北京市今年将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北京市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在业已形成的中轴线文化旅游体验区、前门—大栅栏文化商业旅游体验区、什刹海—南锣鼓巷休闲旅游体验区、密云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等旅游发展功能区的基础上,重点打造3个至5个综合收入超百亿元的旅游产业功能区,40个重点旅游产业项目将完成投资1760亿元,同时建成26个旅游休闲娱乐综合体。
意见的出台不仅有利于促进北京旅游由观光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深度体验游转型,而且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加快旅游产业的向心集聚能力。笔者认为,在意见实施和旅游功能区建设过程中,相关决策者和参与主体必须在认识上实现5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应突破以狭义旅游产业要素聚集为主体的认识。旅游功能区的本质是旅游功能的实现,其主要目的是为游客在旅行过程中提供所需的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作为一个空间区域,实现旅游产业和要素在空间内的聚集是保证其功能实现的唯一途径。
因此,从游客需求出发,凡是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能够被旅游发展所利用,能够给游客带来愉悦体验的服务和项目,都可以作为旅游功能区集聚和吸纳的对象。将旅游产业要素的判断方式扩大到功能视角,而不是传统的资源属性判断,避免唯传统旅游产业要素才属于旅游产业的认识。缺少这种广义的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产业间的融合程度,对其他有可能转化为旅游服务的产业形态形成排斥,并最终导致功能区综合服务能力降低、游客满意度差的结果。
第二,应突破以“大”为“好”的过度规模化发展认识。长期以来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这项产业绝对不是曾经认为的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形态,更多时候是一项长期性、需要大规模投资作为支撑的产业形态。但近年来却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化的倾向,即认为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应按照规模大、体量大、投入大的方式进行,无限度地将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全部纳入到旅游产业体系中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旅游业的虚假繁荣。
因此,旅游功能区的建设和产业聚集过程中必须强调旅游企业本身的规模特点,不能盲目地以规模大、投资高作为企业入驻的唯一判断标准,而是应该从更加务实的角度以游客需求为导向进行业态培育和商业模式创新,避免过度追求大体量、大投入而忽视服务要素更加完善的错误做法。
第三,应突破以经济属性为唯一发展目标的导向认识。国务院4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将旅游业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际上,从产业属性来看,这个目标具有两个深层次的内涵:一方面旅游业具有经济属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旅游业是公共服务行业,具有公共福祉的职能。但在旅游业发展实践中,地方政府在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功能方面过度强调了经济属性,而忽视了其作为提升民众福祉的公共服务职能。作为城市职能区的一部分,旅游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在一如既往地重视其经济职能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以游客幸福感提升为目标的公共服务职能,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游客满意和幸福感提升的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旅游功能区的综合性作用。
第四,应突破就区域论区域的发展空间认识。旅游功能区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地域范畴和行政管辖空间,如果从更大的视角来审视,北京市的旅游功能区至少要与两个方面的地域系统相联系。
一方面旅游功能区建设要与北京市现有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等上位规划相衔接,并充分考虑现有旅游功能区、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等产品体系的布局和组合。在尊重现有发展基础上,通过整合与创新,实现旅游功能区在空间分布上的科学化与网络化,形成更加丰富的产品体系。另一方面,作为首都城市和华北地区中心城市,北京旅游有责任和义务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
因此,北京市的旅游功能区建设应该从更加广阔的空间统筹资源和市场,在项目布置、功能实现方式等方面最大限度地避免与河北、天津、内蒙古等省区市竞争,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同时,实现与周边省区的协调发展。
第五,应突破服务对象“重外轻内”的“过旅游化”认识。城市作为一个开放体,是由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共享的空间,因此,城市内的各种服务和设施应同时面向游客和本地人两个群体,只有能够使外来游客和本地人共享的城市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城市。但实际上,在我国许多古城复建和旅游开发过程中都出现过过度强调外来游客需求而忽视本地居民需求,最终导致主人和客人的关系恶化,使旅游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功能区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因素,无论在服务内容还是设施供给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双重诉求,即使在两个群体内部,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消费者对功能区的各自诉求,避免功能区属于某个阶层功能区的状况,将功能区的服务范围最大化。
无论如何,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提法已经存在多年,《关于加快北京市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北京旅游业在标准化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希望北京旅游功能区建设也能够为全国做出示范。
作者:马晓龙 通讯员: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甘肃出台旅游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2-9-19 15:16:45
- 河北:以大规划引领旅游产业发展 2012-9-19 15:13:12
-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模式 2012-9-12 15:07:36
- 浅析旅游目的地个性的品牌塑造 2012-8-27 8:58:37
- 把厨政管理方式借用到旅游规划管理上 2012-8-15 17:51:58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