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蟒河生态旅游区属于典型的森林生态型景区,这类景区往往位于山区之中,交通闭塞,景区内部及周边乡村、城镇经济发展落后。在此情况下,景区如不能与周边乡村、城镇同步、协调发展,势必会形成一定社会矛盾,乃至影响游客游览的安全性和景区的品牌形象。因此,在森林生态型景区的发展过程中,为达到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目的,景区必须要主动寻求与周边乡村、城镇的合作发展,并对周边乡村的城镇化建设起到积极带动作用。
山西蟒河生态旅游区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南33公里的桑林乡。景区规划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蟒河国家森林公园)占地57平方公里,目前在保护区范围内有前庄、后庄等12个自然庄,394户,1148口人。在蟒河景区120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还包含有桑林镇、西冶水库等重要区块。
以蟒河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蟒河风景区已于2010年5月正式营业,目前已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
目前景区主要面临如何解决森林公园内部建设用地不足,如何解决景区内部缺少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如何实现景区发展与城乡建设统筹,如何有效提升景区品质,实现景区扩容等问题。
我们为蟒河生态旅游区规划的“景——村——镇”和谐发展之道如下:
1.蟒河国家森林公园内部乡村统筹发展土地共同利用:蟒河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山区,又因保护区的限制条件,致使其内部建设用地极其缺少。为解决这一问题,蟒河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没有完全采取村庄搬迁、宅基地置换等开发方式,而是积极寻求与村民合作,在景区运营方的指导下,利用现有村庄建筑改建、翻新,用以解决景区内部住宿、餐饮等服务接待问题。在有效解决景区内部缺少建设用地不足的同时,带动景区内部村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共享景区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
村民角色转变:山区村民经济来源单一,生活水平落后。随着景区发展,景区员工与当地村民贫富差距拉大,村民在景区周边兜售旅游商品,对景区管理秩序和治安造成严重影响。蟒河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与村民合作开发服务接待产品、山区农作物商品,不仅增强景区内部接待能力,还变村民为景区建设者、服务人员、宣传员、管理员、景区形象代表,有效地实现了景区与乡村和谐、统筹发展目标。
景区社区管理:村民虽然参与到景区开发、建设和经营中,但村民仍旧不是景区实际意义上的工作人员,不能用单纯的景区员工管理标准进行要求、管理,而需要探寻一种新型的景区社区管理模式。让村民以社区整体形式参与景区发展决策、共享景区发展利益、学习相关旅游知识,提升村民旅游意识和环境理念。这就要求经营景区的企业健全和完善社区管理机制,提供社区参与机会,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旅游景区股份合作制。
乡村主题产品:景区与村民合作开发经营的旅游产品,既要符合当地的乡土风情,又要符合村民经营、生活习惯。基于此,蟒河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结合景区内部山茱萸、红豆杉等诸多山地特色资源,与村民合作开发了山地农家乐,土特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养殖等项目。其中生产的土特产品专供景区内部和集团酒店,形成一定的特色餐饮吸引力。 企业资金注入:在景区与当地村民的合作中,村民主要提供劳动力和土地,企业负责提供资金、技术指导和管理。在与景区内部村民的合作中,蟒河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取的策略是,第一年无偿提供村民小额开发资金,扶持村民开展小型特色食品加工如豆腐坊等,以及种植紫薯、山茱萸等山地农作物,第二年村民在企业的指导下正常经营、种植,无需交纳任何费用,第三年根据经营情况,企业按销售额开始收取经营提成。通过企业资金注入,引导村民在景区内部有序生产、经营,丰富了景区旅游产品,并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2.蟒河国家森林公园外部乡镇联动发展区内旅游区外住:蟒河国家森林公园内部生态承载力和可建设用地有限,仅能承担小部分游客的餐饮和住宿接待功能。因而在空间总体战略布局中,提出“区内旅游区外住”概念,将主要的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功能转移到保护区之外。紧邻保护区的桑林镇凭借位于进入景区主干道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生态环境压力较小,生活垃圾处理相对便利的优势,可承担景区主要的接待服务功能,以缓解景区内部基础服务设施压力。
多极驱动创品牌:单一的国家森林公园受众、承载力和吸引力有限,如何在森林公园周边策划打造一个互补性的发展极核,是众多生态景区面临的共同问题。蟒河生态旅游区提升策划中提出重点发展国家森林公园北侧的桑林小镇,将其打造为具有晋东南民俗风情的旅游特色镇,在服务接待功能上对蟒河国家森林公园形成有效补充。小镇的夜生活、休闲娱乐与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观光、绿色生态体验形成有效互补。森林公园与风情小镇联动发展,共创景区品牌。
推动城镇化建设:通过蟒河国家森林公园综合服务配套功能的转移,间接推动了桑林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通过蟒河生态旅游区对桑林镇整体旅游化改造,使小镇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秩序得以全面改善;通过景区与小镇的联动发展,积极的推动小镇经济建设,加快桑林镇城镇化建设步伐。
山西蟒河生态旅游区与内部乡村的捆绑发展,与外部乡镇的联动发展,不仅解决了景区内部土地紧张,缺少综合配套服务设施的困境,还有效地实现了景区品质、吸引力的提升,以及景区的扩容问题。并通过企业资金注入、规范管理、人才配备,对周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 桐庐景区游与乡村游的有机结合 2011-12-13 9:36:14
- 人性精神造就多元休闲空间 2011-12-7 9:38:25
- 自助游 只有旅游攻略就够了吗 2011-11-28 9:42:02
- 余姚:“旅游惠民”活动以后的一些思考 2011-11-16 10:17:27
- 探险游几成夺命游 国内探险旅游亟待规范 2011-10-17 9:23:07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