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前沿视点 >> 规划支招 >> 正文
余姚:“旅游惠民”活动以后的一些思考
http://www.hnta.cn 2011-11-16 10:17:27 来源:欣欣旅游网 点击:
    随着“幸福家乡欢乐游”活动的进一步推进,作为旅游惠民工程系列活动之一的“知我余姚、爱我余姚” 历史遗迹探访活动和“新农村建设走访游”也紧随其后。此次旅游惠民活动始于2011年8月,在活动开始后的短短三个多月内,人们参与的热情高涨,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据我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有关统计:接到咨询电话18314余人次,上门访客14382余人次;截止十月底,旅游惠民工程累计接待余姚市民和优秀外来务工人员152241人次,其中景区散客浏览人数122661人次,团队人数29580人次。系列相关活动日前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旅游惠民已成为2011年新老余姚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之一。

    特别是“幸福家乡欢乐游”活动的延伸之历史遗迹探访游,更加激起了市民对家乡文化遗存的留恋和对“文献名邦”的赞誉,许多老年市民旧地重游,感慨地说:“我们对这片土地很有感情!”;一位90后余姚人在历史遗迹探访游后感慨道:“每一块石头都是一本史册,记载着先人的辉煌。岁月的变迁,不会减少我们的敬畏。余姚,生我养我的沃土,我爱你!”;一位来自湖北的新余姚人说:“感觉就像是在自己家里找‘宝贝’一样。我非常期待下一条线路,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走进余姚,了解余姚,让我更坚定地将心交给我的第二故乡,让我在余姚这个‘母亲’的大怀抱里,享受更多的幸福和欢乐”。

    近年来一些地方“还湖于民、还山于民、还景于民”业已成为政府施政目标。我们余姚作为县级幸福感城市也应该借鉴一些成功的启示,进一步开放城市的历史文化旅游公共空间,以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有些市民呼吁诸如此类的旅游惠民工程市政府能否再多一点,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普通市民能免费享受到的公共资源还是太少。“城市要发展旅游事业,就要打造城市形象,归根到底还是靠脚踏实地的表现和作为换来的。”

    与此同时,不能否认,由于旅游惠民工作的逐步推进,免费开放导致游客数量“井喷”,也可能会引起公共设施过度消耗或损毁、管理秩序混乱和安全等问题,游客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这一切也是民众给我们政府部门提出的一道考题,更是对政府服务人民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

    思考一,说明政府实施旅游惠民工程,让广大群众共享旅游事业发展成果的举措深得人心,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很多市民没有

    去过河姆渡遗址、天下玉苑、陈布雷故居和四明山、梁弄红色二期等等,原因就是门票,门票让更多的市民望而却步。相对于绝大多数市民来说,门票依然是横亘在景点和满足广大市民日益扩大的对景区游览等精神需求之间的绊脚石、拦路虎。这一年下来几乎每个双休日都是人满为患,甚至连雨天都没有挡住群众的脚步,打着雨伞排队等候免费旅游等,这一切都说明了群众用最大热情和实际行动给予这项惠民政策的支持。

    思考二,旅游惠民举措一经推出,市民反映强烈,人们参与的热情高涨,说明向市民开放的景点实在太少。尤其是一些藏在深闺里的历史文化遗迹、人文景点等,由于历史探访游活动的“爆棚”,进一步印证了一是我们的一些文化遗迹旅游资源宣传的力度和宣传的广度不够,连本市老百姓都不是很清楚;二是免费开放可供市民参观、走访的地方实在太少了。如果我们可供市民选择的地方、景点较多,平日里人们的参观、游玩需求等到了满足,大家也就不会一窝蜂的扎堆在这两个“旅游惠民”活动中来了。

    思考三,一些市民的旅游意识不成熟,游客素质亟待提高。旅游素质其实也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当今部分市民的素养缺失和认识不到位。从这一年多的旅游惠民情况来看,一些市民在一些地方景点存在不讲社会公德问题,如乱扔废弃物,随地吐痰,不修边幅,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上车不排队等等现象依然存在。

    思考四,一些所探访所走访的乡镇村落大多数路面干净,民风朴实,但也不容忽视的是旅游环境设施的迟后和落后。在一些景点景区,由于还没有完全成为开放景点,相应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跟不上使得游客市民诸多不便而怨声载道。  

    思考五,努力把旅游惠民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为了系列活动及时顺利推出,市旅游局主动与市文化部门、市农办对接,精心设计线路,撰写讲解词,培训导游讲解员。同时随着市民出游热情高涨,游客量的骤增,使景区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面临极大的挑战。尤其是“知我余姚,爱我余姚”历史遗迹探访活动推出以后,市旅游局每周安排局领导值班,中层及科室干部每周跟团随行确保市民安全出行,平安归来。
作者:网络来源 通讯员: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