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的产物。狭义的乡村游与景区旅游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浙江省桐庐景区走出了一条将乡村旅游与景区旅游有机结合的旅游业态发展之路。
景农相融,丰富旅游文化
1.以农耕点缀景区,增添乡土文化。就是用农作物、农产品、农事活动来布置景区和点缀景观。如在景区开辟供游客体验和参与的茶园、酿酒坊、手工作坊、“知青点”等;用玉米棒、十二生肖、农具等来点缀景区的游步道、餐厅和游客活动区等。此举既为景区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又让游客在景区感受、体验了民俗并了解了乡村的历史和文化。在布置景观时,要注意整体美化和个体景观的协调,视觉观赏与休闲空间的互补,康乐与教育功能的渗透,展示具有独特风格的乡村和农耕文化。
2.引进农事民俗,丰富休闲内容。由于历史、经济、区域和文化的差异,目前农村还保留着一些城市里难以寻觅的古建筑、传统食品、民俗、生活方式、农事和农居环境。我们将其中可以“移植”的特色农事活动(像做豆腐、采茶、做土卷烟等)、乡村民俗(如外婆送福、赛龙舟、杀年猪等)引入景区,让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既体验独特的乡村民俗,又能感受和亲手参加农事活动,有时还可以品尝或让亲友们分享自己旅游体验中的成果。
3.共享农业资源,开发乡村旅游。桐庐处处是景,新农村建设使桐庐变得更加婀娜多姿。这些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景区将农业休闲元素、体验乡村风俗纳入常规旅游线路中,即在线路中安排采摘、品土菜等体验活动;将景区和乡村游串线成旅游产品,如将农居芦茨土屋纳入“富春山居图”实景地旅游产品中;开发“品土菜,住农居,干农活”的乡村旅游专线。今年城乡统筹旅游线路中推荐的“品畲菜畲酒,听畲语畲歌,看畲村畲俗”、“游风情阳山畈,采有机水蜜桃”等线路,深受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居民的欢迎。
产品互动,扩大市场覆盖
1.价廉物美,提高竞争力。“三农”资源丰富多彩,淳朴的文化和特有的生活方式,都是目的地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乡村游不收门票,所以,相同时间的游线路产品,因为有乡村游的加盟,线路的成本和价格都会相应降低。不仅如此,由于乡村特色的资源加盟,使目的地旅游、休闲内容更加丰富,从而提高了桐庐目的地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覆盖。如今年八月初与淘宝网合作开发的“走进富春山居图中美丽乡村”套餐线路,内容是沿着当年黄公望的足迹,游富春山景(严子陵钓台、富春江小三峡),住碧水世外桃园钓鱼岛,采大奇山蜜梨、品“知青”大餐,狂欢于红灯笼泼水篝火晚会。上线五天销售700多套,不仅远远高于其他二日游产品的销售量,还引来了不少团购网的加盟。
2.不断创新,满足多元需求。创新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景区从旅游线路中的每一个元素着手,精雕细琢,提高线路产品的品质。 一方面,不断开发新产品和丰富景区文化内涵,以景区的品质来提高对市场的吸引力。瑶琳仙境今年游客达70余万,如果不是“年年有变化,季季有新意”的动力机制,即前年进行低碳、环保的灯光(秀)改造,去年开发洞藏酒区,今年开发“银河星舞”项目等,是难以在溶洞旅游产品整体滑坡的大环境下逆势发展的。 另一方面,为克服乡村游市场半径不大、农家乐重复雷同的不足,将“龙头景区+分享美丽乡村+品尝桐庐土菜”的线路模块,与一村一品、乡村民俗,与观赏,购物,游览、品尝,休闲、度假、定居,劳作、修身养心有机结合。根据季节变化、习俗不同、文化差异,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可变化、多元化、有特色的线路产品。以丰富的休闲内容、特色的品牌线路,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3.强强联手,打造市场亮点。为进一步提升桐庐旅游目的地在市场的影响力,提高非周末和淡季的游客量,景区采取了品牌景区加特色乡村游的强强组合,产生1+1大于2的市场效果,形成以拳头产品带动区域旅游的全面启动和发展,实现桐庐大景区的品牌战略。
机制推动,形成区域品牌
1.旅游富民,激发主动接轨。乡村游给农民带来了收入,这些收入是低微的。另外,由于购买者买得放心,吃得健康,所以销售给游客的产品往往比卖给中间商或自己拿到市场上去卖的价格要高。加上在产地、在家门口销售农产品,可以节省一些劳动力和运输成本。这些都是农民加盟乡村游,并主动提升服务、丰富内容的动力所在。他们通过对农居房的升级改造,庭院的休闲化建设和开发绿色(休闲)食品,来提升乡村游的品质;通过改良品种、采取不同品种搭配和间作,来延长观赏、收获周期;通过从采摘游向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内容丰富方向发展,来提升和丰富目的地品牌的内涵。旅游使农特产品打开销路,并促进了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带动了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有的走出了家门,走向了世界。仅杭州城区就有“桐庐土菜馆”上百家,桐庐菜馆还开到了德国、俄罗斯。
2.良性循环,促进健康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速了农村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丰富了目的地旅游的内涵。城乡统筹的推进,使景区旅游与乡村游得以加速联姻。乡村旅游既致富农民,又优化了农村环境,同时,还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旅游促进农村文明建设。旅游是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她不仅陶冶了游客的情操,同时,也教育了参与旅游的农民,培养了他们的商品意识和诚信服务的品质。使他们开始改善自己的衣着、行为、语言和农居环境,因为这些因素也影响他们的赚钱。
拓展景区功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景区转型升级。景区不仅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学习和体验当地文化的服务,还成为农民与“居民”、农村与城市、生产与消费之间提供信息互动、商品交易、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渠道,旅游使农产品转变成旅游商品,美丽乡村变成休闲、度假的热土;旅游成为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有效推力。
政府统筹,建立产业新业态。桐庐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一是加大投入,统筹规划。一方面,政府通过规划和引导,建立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版块,形成与景区旅游既独立、有联系的桐庐旅游新业态。另一方面,围绕“山秀、水清、城美、景致”的目标,加大投入,通过新建绿道、沿江整治和生态化建设、夜间景观工程建设和完成全县农村排污工程等,将得天独厚的潇洒桐庐,建成人们旅游、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搭建平台,促进产业融合。通过创建全国卫生县,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实现生态立县战略等,推进美丽乡村和景区化建设工程;通过举办象山花节、富春江亲水节、户外拓展嘉年华、土菜节等各具特色的民俗节庆和旅游节庆活动,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扩大影响,提升品牌;通过出台鼓励和奖励政策,引导产业融合,调动市场积极性;通过培训、监督和扶持政策,来保证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县域旅游的健康发展。
到目前为止,桐庐今年接待游客已超过600万人次,其中乡村游接待超过100万,旅游接待总量和乡村游接待量同比增幅超过37%和41.3%,双双创历史纪录。桐庐旅游之所以能取得丰硕的成果,离不开景区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
- 人性精神造就多元休闲空间 2011-12-7 9:38:25
- 自助游 只有旅游攻略就够了吗 2011-11-28 9:42:02
- 余姚:“旅游惠民”活动以后的一些思考 2011-11-16 10:17:27
- 探险游几成夺命游 国内探险旅游亟待规范 2011-10-17 9:23:07
- 走向春天的广元旅游产业 打造“四有”品牌 2011-10-13 9:35:36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