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产业推动城市转型
——台儿庄古城重建的实践与思考
枣庄是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了拉动就业、推动城市转型,3年前,我们拿出不足全市年产量2%的煤炭,也就是50万吨原煤,组建了国有全资公司,开始了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如今这50万吨原煤,已换来了净资产150亿元、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的台儿庄古城。去年五一试运营以来,接待游客突破150万人,为群众带来了近20亿元的收入。在以这座古城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带动下,201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83亿元,3年多增长了3.6倍;从业人员达到10万余人,3年多增长了两倍;三产增加值高于全国1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4.8和2.7个百分点,有力地推动了城市转型。
城市转型,唤醒一座沉睡的古城
枣庄是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这里采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在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共从这里调出原煤4亿吨,总值为64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枣庄煤炭可采量不足6亿吨,按年开采3000万吨计算,不到20年将矿竭城衰。
几年来,我们先后引进新奥、韩国SK、联想3个过百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全市煤化工总投资达到470亿元,可形成15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为城市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就业的角度看,一个投资100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只能解决1000人的就业,而随着一些矿井的关闭,相关企业的萎缩,10年内将有20万人需要转岗,加上现有下岗职工14万人,就业压力非常之大。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当时,枣庄虽然有温泉、湿地和传统文化资源,但整个文化产业体量小,效益差,年收益只有23亿元,从业人员只有不足5万人,主要原因是没有龙头项目。在全面调查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我们把目光放在了台儿庄。
首先,台儿庄是运河古城。这里曾荟萃了我国南北多种样式的建筑,云集了各地富商巨贾,是京杭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明清时期县志记载,台儿庄“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被乾隆称为“天下第一庄”。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之所以选择在台儿庄与日军决战,就是因为当时这里有6000多栋质量非常好的房子,可以作为很好的掩体。到现在,台儿庄还保留了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段3华里的古河道,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其次,台儿庄大战是继平型关大捷后,正面抗日战场上第一场胜利,台儿庄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从广义上讲,本地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地方性,这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和“魂”。没有这个核心的东西,民族文化项目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深厚的运河文化和独特的大战文化在这里有机统一,使古城有望成为民族文化项目的经典。
一般来说,只有遗存才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世界遗产组织规定,因二战战火毁坏、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古城,可以作为文化遗产来重建。专家论证后认为,台儿庄和华沙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战火毁坏可以重建的城市。在国台办的安排下,我到台湾拜会了连战、宋楚瑜、郁慕明等人,介绍了古城重建的有关情况,他们都对我党肯定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作用,所具有的博大胸怀表示敬佩。为了枣庄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果断叫停了这里一个投资5亿元的房地产项目,启动了古城重建。
- 休闲产业蕴含巨大商机 三大问题制约快速发展 2011-6-15 10:00:34
- 开放个人游为两岸加分 2011-6-13 17:02:03
- 首个“中国旅游日”后,景区门票能否“亲民”? 2011-6-9 9:18:04
- 夏令营,咋样玩儿才开心又益智? 2011-6-7 9:19:57
- 故宫一错再错,错在文化缺失 2011-5-30 9:41:18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