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给“农家宾馆”泼点冷水?
http://www.hnta.cn 2010-4-13 8:43:38 来源:大河报 点击:
    “栾川模式”是我省旅游业的一个历史性创举,它拉开了豫西山水风光游的帷幕,给“独轮车”似的河南旅游装上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轮”。同时,这些景区(点)给当地农民架起了脱贫致富的桥梁。
  于是,个别农民开办了集吃住于一体的“农家宾馆”,虽然条件简陋,但由于吃的是地道的农家饭,住的是古色古香的农家屋,生意十分火爆。身边的榜样力量最强大,有了一家就有几家,有了几家就有几十家……目前,发展最快的村总床位已高达1.3万张,少的也有3000多张。某县旅游局长说,他们计划把“农家宾馆”的总床位发展到6万张!与开了“农家宾馆”的群众座谈,他们说,一年365天,5个月的旅游淡季不说,旺季来了,村里的人相互竞争,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
  稍加分析,不难总结“农家宾馆”的几大特点:一是投资不少,小的十万八万,大的几十万,这些钱有的是东挪西借,有的是银行贷款;二是都是单打独斗,旺季忙时全家老少齐上阵还不够用,不得不把亲戚叫来帮忙;三是设施简陋,收费低,利润薄得仅仅够维持;四是互相攀比,不断地装修改造,上暖气,装空调,增床位,挣了几个钱都又变成固定资产了,许多农民兜里根本没现钱;五是潜在风险大,山水风光游季节特点明显,又大都是短线游,游客资源不稳定,变数大,农民对此没有一个清醒认识。
  笔者建议有三:一是修旧如旧,“农家宾馆”必须在体现豫西古老民居特色上重返历史,让它确实古色古香;二是相对集中连片,节约成本,降低消耗,实现相对的规模效应;三是增加文化内涵,改变现在的钢筋水泥结构,内部不能像城里的宾馆,要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符号,让游客有更多收获,而不是简单的吃住。
  (作者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作者:二木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