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专家:丝绸之路源头在南阳
http://www.hnta.cn 2009-6-29 9:14:47 来源:东方今报 点击:

    汉画石惊现“巡行丝路”

  偏居一隅的摩崖石刻成了丝绸之路源头的佐证,那么摩崖石刻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这个惊人的发现与南阳民间人士袁祖雨有关,今年41岁的袁祖雨是南阳市宛城区人,他酷爱考古。

  去年5月,在南阳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袁祖雨收藏的一张于右任手书的别廷芳墓碑拓片和一张胡服骑射汉画像石拓片引起了杨镰的关注。杨镰在新疆住了20年,对西域的研究颇具权威。

  杨镰认为,别氏始祖来自西域,别廷芳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这证明了南阳有西域人的后裔;而胡服骑射的汉画像石,生动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时驱除阻挡者的画面,杨镰把这块珍贵的汉画像石取名为“巡行丝路”,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已经消失的丝绸之路的历史细节。“巡行丝路”中心是一辆三匹马拉车,车上乘坐的是一位指挥者。骑士分两类,一类是退却之中的弓箭手,从头戴尖帽与双护耳的形象判断,属于塞种(萨迦)人,另一类是正在推进之中的汉朝出塞部队,驱除着阻断通道的对手。

  几个月后,袁祖雨把自己在方城拍摄的摩崖造像照片传给了杨镰。看后,杨镰大吃一惊,立即来方城考证。

  2009年第6期《文史知识》刊发了杨镰的《丝绸之路史二题》一文。在文章中,他推断,南阳延长了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丝绸之路源头之一的方城,在整个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是不应被忽略的重要环节”。

  诸多佐证让方城颇具信心

  方城县常务副县长白振国两次陪同杨镰到佛爷沟考察。他说,除了以上发现外,还有其他佐证。

  方城隘口古称“缯关”,1997年邮政部发行《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缯关》纪念封一封。“缯”字《辞源》释为丝织品的总称,当地出土汉画像石有缫丝、织造的场景,表明此地盛产丝绸。这与该县四里店乡、拐河镇悠久的养蚕、缫丝习俗相吻合。

  南阳汉画馆的汉画像石上发现有胡奴守门像、烤羊肉串等西域人特有的画面,这些人戴高帽、高鼻梁、深眼窝。方城县原博物馆馆长刘玉生编著的《方城汉画》中有“胡人持节使者”、“胡人执钺门吏”等画像。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封地博望镇在方城境内,离此仅几十里。
作者:殷晓章 张定有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