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中国旅游业并未成为支柱产业 度假制度仍需调整
http://www.hnta.cn 2009-5-26 9:17:25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点击:
    理性地调整入境游、出境游、国内游三大市场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首次比较清晰地提出了“先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再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旅游方针。明确了入境旅游的绝对优先地位,考虑到发展国内旅游,而对出境旅游仍是有所控制。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先后推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双休日”和“长假期”制度,以及出台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暂行管理办法》。这些举措直接导致2005年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的表述。虽然在文字上变化不大,但政策导向却发生了变化。其中,入境旅游的优先发展地位得以保持,突出了国内旅游的重要性,对出境旅游由原来的“控制”调整为规范,显然要扩大开放,促进其健康发展。

    2008年,国家旅游局再次调整了表述,这次似乎是对三个市场优先顺序最大的变动。“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首次明确地把国内旅游放到了优先的地位,旨在激发国民旅游消费,培养消费热点,进而提出兼顾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很显然,这一调整主要是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应对措施,似乎给人一种临时性的对策,而并非长期的政策。

    值得说明的是,目前这种政策表述的缺陷是,不能真正地体现出新时期旅游功能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发展旅游不再仅仅是为了赚取外汇,也不仅仅是为了带动经济,而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或者说,更加关注国民旅游。据此中国旅游发展的政策可以这样表述,即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全面提升国民旅游,着力改善产品质量。

    首先,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应当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因为只有入境旅游才能够为国家增加财富,才能改善国家形象和提高“软实力”。所谓提升国民旅游,是指重视国民参与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国内旅游是国民参与最广泛的旅游活动,旅游和休闲作为国民的一种权利,更多地体现在国内旅游上,这对越来越多的公民来说,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国内旅游的发展要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并要特别注意普通公众的需求。旅游公共产品的归位应当是个方向。另外,目前的我国出境旅游应当看做满足公民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需要努力为国民的出境旅游活动创造最大程度的方便,最大限度地维护他们在境外旅游过程中的权益,使国民不遭受歧视。况且,出境旅游还会起到“以市场换市场”的效应,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国民旅游,都需要创建诚信,改善服务,提高产品的质量。 

作者:林妍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