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变公园 另类风景如何看待
http://www.hnta.cn 2008-11-19 10:53:12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次
陵园变公园,墓葬文化与旅游文化融会后产生人文旅游,在许多国家是习以为常的事。即使是我国的游客到访一些国家,有的也喜欢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华盛顿阿灵顿国家公墓等地走一遭。但我们国家的陵园开放给游客,就像是石头丢入平静的湖面,产生阵阵涟漪。
这场争论起于“上海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首次亮相的“08上海·现代都市人文游”。由上海福寿园、滨海古园、海湾寝园、松隐山庄、长安园、玫瑰园六家陵园,联合朱家角古镇、上海农垦博物馆、海湾旅游区等多个旅游观光景点,实现跨行业资源整合,在国庆黄金周推出了青浦印记、农垦记忆、海湾印象、晨钟暮鼓、车驰电掣、生命无疆6条人文旅游线路。原本预计3天活动的游客总数不超过1500人次,最后却达到了2066人次以上,让从来没有“触电”过旅游业的各位陵园老总都有些激动,虽然准备的过程中出现过不少困难,也饱受社会上的一些非议,长安园甚至在每位游客身上都“倒贴”了近300元人民币的费用,但最终大家都认为这次试水旅游很有价值。“这次活动留下了什么样的社会印记?是昙花一现还是意义深远?”福寿园执行总经理伊华在“都市人文游”的总结会上抛出了让业内外都关注的话题。
不少陵园负责人表示,人文旅游在取得意外成功的同时,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特别是要改变人们世俗传统的观念,必然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如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600天的活动开始之时,某陵园在广场上树起了世博吉祥物“海宝”的雕塑,结果被有关部门勒令拆除。福寿园从2000年起就开始申请旅游景区的经营许可,然而直到2006年新四军广场落成之后才被列入议程。滨海古园的赵总针对种种怀疑与责难,表露出一种悲壮的决心:“走自己的路,让后人来评说。”
年届知天命的程老先生既是福寿园的客户,又是这里的游客。2006年福寿园的新四军广场建成之后,他陪同85岁的老母亲前来参观,决定让故去的父亲长眠在这里,母亲说:“这里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又可以和战友们在一起,我们的历史也有人纪念。”当被问及是否怕亲人的安宁会受到打扰,程先生表示,为先人祭扫之后,可以顺便在园区内的草坪上铺张桌布,和家人孩子一起来个野餐,“其乐融融”,让先人也能感觉到我们的幸福。
但也有一些客户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游客的熙熙攘攘会破坏这里肃穆的气氛,对于这些抱怨,福寿园的员工曾经这样调侃:“人鬼殊途,‘它们’就算有感知,也都是夜间出来活动的,白天怎么会受到打扰呢?”伊总表示,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会把游客参观区与墓葬区分割开来,既对游客负责,也能给客户一个满意的交代。
福寿园作为此次人文游活动的倡导者,其集团公司的总经理王计生曾多次出国取经,也请来专业的老师为员工进行旅游接待的培训,不少员工本身就是导游员。同时,海湾寝园也在为申报国家4A级景区而紧锣密鼓地行动着,他们誓言将墓园打造成公园,让生者和逝者共享自然的空间。
对于外界“用旅游促销墓园”的议论,滨海古园的代表说他们严禁员工在游客面前提到任何与销售有关的话题,并在游程一开始就向游客清楚表达人文之旅的含义。其他陵园代表也认为这是一个需要逐步摸索并解决的关键问题,关键要坚持给游客提供的是一种公益服务,例如展示墓志铭文化、开展生命教育等等。
“开弓没有回头箭”,伊华对于进军旅游业的未来依然信心爆棚,“这次‘老博会’上推出的人文游活动不是终点,我们要努力寻找下一个发展平台。”
作者:丁姗 丁宁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