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发展之声 >> 正文
山岳型景区智慧旅游建设的反思
http://www.hnta.cn 2014/10/11 15:02:52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是国家旅游局2014年度的宣传主题。它指出各地旅游发展要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尤其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三方面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努力提升旅游业的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各地旅游企业都在积极响应“智慧旅游”,其中又以智慧景区的建设成绩骄人。笔者从事景区管理18年,纵观景区发展,“智慧旅游”的确带来了机遇,但是山岳型景区由于它的特殊性,在智慧景区的建设中需要深思。

    一、要充分认识到“智慧景区”的内涵重在以人为核心,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化集成块”。

    智慧景区指景区能够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旅游资源、旅游者行为、景区工作人员和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优化景区业务流程,进行智能化运营管理,并同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景区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智慧景区”重在体现管理者利用各种技术进行的智慧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切不可过分强调技术因素。

    二、山岳型“智慧景区”建设投入资金大,维护运营成本高,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小步快走。

    山岳型景区一般面积较大且自然环境复杂,在智慧景区建设中资金投入大,若完全依靠景区自身恐难实现,盲目投入也不可取。“智慧景区”规划和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国家旅游局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指导,依托先进信息技术,结合景区具体情况,建立以智慧管理中心为核心的管理服务、营销、生态保护三大体系;将景区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智慧化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保护智慧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树立先进的管理和科技旅游品牌。尤其要结合景区自身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小步快走,在重点区域体现自身“智慧景区”的特色。

    三、经济实用,开放互联,实现无缝对接。

    山岳型景区由于大多地处较偏僻地区,在“智慧景区”建设上,基本上是每个景区各自为战,由于没有统一的“智慧化”建设标准和开放的端口,资源浪费巨大。一些山岳型景区,区内还有村庄、驻区单位等,构成复杂。“智慧景区”的建设需要与各个单位进行端口无缝化安全对接。可是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只能实现小区域的“智慧化”。

    四、智慧景区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系统和平台很难实现快速兼容和人工智能化。

    “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又需要将信息技术同科学的管理理论集成。信息技术是基础,信息化建设为重中之重,主要由以下组成:信息基础设施,指各种传感设备,这些设备嵌入到景区的物体和各种设施中,并与互联网连接;数据中心,即景区信息资源存储中心、管理服务中心和数据交换中心;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监测、运营管理、游客服务、产业整合等功能;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门禁系统;景区门户网站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高峰期游客分流、车辆疏导、应急救助系统。还有其他配套系统,包括规划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最终体现在综合决策平台上,该平台建立在众多业务系统之上,覆盖数据管理、共享、分析和预测等信息处理环节,为管理层进行重大决策提供服务。该平台还应将物联网与互联网充分整合,使景区管理层可以全面、及时、多维度地掌握景区实时情况,并能发号施令,以实现景区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可实际上,山岳型景区基本的一些智慧景区内容或者手段很难在实际中兼容,如景区监控系统靠画面,主要区域设置覆盖的WIFI靠点对点的对接,而基于RFID无线射频技术的门禁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智能导游系统等,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怎样实现互相融合。还有,WIFI较大的后续使用费用、电力保障等,这对山岳型景区来说很困难。

    五、智慧景区建设,一方面体现“智慧”,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管理和服务。

    智慧景区的打造,贵在高效科学的管理能力和人文关怀之下的个性化服务。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是基于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ICT),将云计算(SaaS、PaaS、IaaS)、物联网(RFID技术、传感器等)、互联网(Web2.0、三网融合技术等)和个人移动终端(3G技术、PDA等)等技术集成并与景区发展相融合。目前智慧景区建设主要着眼于面向游客的信息技术应用,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管理变革,而对于创新行业基础管理(如旅游统计制度、游客满意度调查、旅游价格指数发布、游客流量预测等)和转变增长方式(如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旅游新业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等)乃至加快景区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关注不多。作为山岳型景区的管理者,我们感到,基于人脸识别的视频画面智能人流统计系统,基于大数据精准化营销等智慧化建设,确实给景区管理、服务、营销带来了精准的参考数据。

    “智慧景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作为支撑,需要各级政府的统筹考虑和支持。作为山岳型景区,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有自己特色的与当地融合发展的“智慧景区。”
作者:杨广虎 通讯员: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络旅游节热门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