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的本质是向旅游者提供一种体验或经历,欧美国家把一次外出只选择一个地方、而不是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段内跑数个景点的旅游,称作深度旅游。
深度游是一种以追求心理愉悦体验为终极目标,更具纵深性、拓展性、精神性的体验式旅游,是继观光旅游后兴起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是旅游者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表现。深度旅游意在调动游客参与和体验的积极性,这更加符合现代人求新鲜、求刺激的心理诉求。
时下,在我国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深度旅游产品、深度旅游项目、深度旅游景区、深度旅游线路等纷纷推出,深度旅游深受众人青睐。
深度旅游不仅反映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还反映在实质内容上。适合深度旅游的旅游区应满足三个条件,一要时间充裕,二要空间纵深,三要内容丰富。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
当深度旅游成为一种旅游新常态,旅游者就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游客更追求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的旅游经历。这种体验因人而异,与个人的心境转换及事件的驱动密切相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对于同一旅游区,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体验经历,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形态的两片树叶。深度旅游产品的体验化特征表现在个性化、参与化和拓展化方面。
深层规划原则
基于深度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参与化和拓展化的体验性特征,我们可以认为,基于深度旅游之上的深层规划原则,具体表现为主题性、原真性和融合性。
深层规划可以理解为从景区观光到“观光+度假+休闲”的一体化演进,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演进,从旅游效益的“加法”模式到“乘法”模式的演进。
“加法”指的是过去游客量的单纯计算方法,“乘法”指在游客量达到一定极限值时,就有一个产业叠加效应,就要追求游客的综合消费,亦即通过增加旅游项目、延长游览时间等方法,提高旅游综合收入。这既是旅游六要素的再拓展,又是为了满足游客的旅游深度体验。
其一,体现个性化的主题性原则。深度旅游的个性化特征集中体现在深层规划的主题独特性和差异性方面。即追求旅游主题的新颖和奇特,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需求心理,挖掘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结合当地资源条件设计独特的旅游项目,给游客一次新的体验。
体验不仅是一个形式,而且是一个主题。传统的大众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基础的配套设施服务,体验只是作为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附属品。在深度旅游规划中,应刻意为旅游者创造一种难以忘怀的经历,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体验。景区的旅游项目设计要注意始终以一个主题为主线,连接游览、购物、娱乐、健身、美食等各个环节,让游客全方位感受一种氛围。如深圳欢乐谷和民俗文化村等,作为主题公园具有鲜明的个性,完美地体现了深度旅游的主题性特征。
其二,体现参与化的原真性原则。深度旅游的参与化特征集中体现在旅游产品设计的原真性和挑战性方面。原真性既要有原始粗犷感和真实感,又要有适度的挑战性。这一原则要求旅游产品或活动的设计者全身心投入,进入自己扮演的角色,设身处地营造景区文化和娱乐氛围,引导游客也进入角色,全方位体验角色转换的愉悦。这首先要求其布局布景、建筑艺术、服装道具、文化语言等都能再现所塑造的主题,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不是简单粗糙的模仿。如杭州宋城、无锡的影视基地都能通过再现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场景带给游客恍如隔世的感觉,体会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
其三,体现拓展化的融合性原则
深度旅游的拓展化特征集中体现在产品的完整性和产业的融合性上。从吃、住、行、游、购、娱,拓展为商、养、学、闲、情、奇等。传统的大众旅游通常是旅游者在限定时间内参观固定的区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质条件,包括旅游景区的景观、食住行条件等,而深度旅游对时间和地点的要求有更多的灵活性,体现在旅游者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的空间,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可以延续这种体验感受,或者在其他地点体验相同的或相似的体验活动。
深度旅游下的拓展要素已经成为旅游要素的重头戏,具体表现为旅游与文化融合,旅游与扶贫融合,旅游与城镇化融合,旅游与产业发展融合,等等。可以说,在深层规划理念下,旅游资源无限制,旅游产品无框架,旅游产业无边界,旅游体验无止境。
深层规划的参考路径
旅游规划者必须适应深度旅游的市场需求,在旅游规划设计、景观营造、旅游服务等方面,充分地考虑休闲、审美需求,从旅游者的体验入手,创造全方位的立体感受,使旅游区达到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回味,从而使旅游活动达到可参与、可互动、可感受、可享受。
第一,以时间换深度,慢旅行是深度旅游的最佳演绎形式。深度旅游的感觉更像是旅行+旅居,不仅慢在途中,还要在旅游区住下来,让游客在步履上慢下来,从精神上慢下来,沉浸其中,从容地进行生活体验式漫游。这是一种融时间、空间和内容于一体的深度旅游方式,我们可称之为慢旅行。有人说慢旅行就是让心灵带身体旅行,倡导旅游者慢慢游、乐活玩、静心思、悠悠品,深层品析当地文化,甚至与当地人成为朋友,融入当地的生活节奏。这需要旅游项目和产品来填充,包括静态的、动态的,禅修的、健身的、古老的、科技的,旅游及相关产业的等等。
第二,以空间换深度,大旅游是深度旅游的最佳布局模式。景以遮为奇。过于直白和通畅的景观与项目缺少神秘感和趣味性,会让游客一览无遗,难以对游客感官构成深度冲击,进而难以留住游客。中国园林艺术讲求山重水复、曲径通幽,力避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如:苏州园林没有皇家园林的大气势和大格局,但仍在狭小的空间内尽力构架空透、谐趣的意境。深层规划与古代园林追求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于激起游客的体验和参与兴趣,通过设计者的巧妙构思,使游客辗转其间,移步换景,陶冶情操,真正做到以空间换时间。单就这一点,我们应在规划设计中恰当植入和借鉴。
第三,以内容换深度,主题游是深度旅游的最好体验方式。主题旅游是旅游大趋势,这种深度旅游方式可使游客暂时摆脱日常工作和生活环境造成的身心紧张深度休闲。
- 汪昌莲:景区“限流”要有预警机制 2015/7/22 11:15:10
- 王兴斌:国民旅游需求强劲背后的思考 2015/7/21 11:33:28
- 潇潇:旅行即生活 2015/7/17 16:15:56
- 张润钢:“危”、“机”并存的中国饭店集团 2015/7/15 16:38:16
- 行业:中国外交旅游大格局发挥优势 2015/7/13 11:08:17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