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大美济源乘势而为全域旅游扬帆起航
http://www.hnta.cn 2015/1/27 10:58:15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次
一幅“全域旅游”的发展宏图,一群秉承愚公移山之志的愚公后人,一串朝着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迈进的坚实脚步,使人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济源,豫西北最具活力的旅游城市——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济源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站位全省惟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验点,旅游业正成为济源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并以“全域旅游”发展,引领着“全域济源”发展。
1月20日-21日,济源组织召开了“全域旅游”发展论坛,来自省内外的领导、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见仁见智,共商济源旅游发展大计,共谋“全域旅游”突破之路。
现选取与会专家的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全域旅游引领产城转型
中共济源市委书记何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旅游业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也为济源旅游的跨越式发展迎来了战略发展机遇。去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济源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面对种种利好形势,济源明确“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来培养,引领城市发展,助推产城转型。
一、以新兴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承载功能、产业功能、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城市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定位,努力建成区域性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全面启动一批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区项目,搞活商气,聚拢人气,汇聚财气,让旅游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
二、以“全域济源”为理念,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和谐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复合型组团、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整体上构建富有济源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推进道路、“两气一水”、城市绿地、游园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
三、以产城转型为抓手,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打造新亮点,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已成为消费井喷点,要通过旅游发展聚人气、扩投资、拉消费。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创新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推动养生养老产业发展。抓住人们回归田园、享受休闲生活的需求,抓住时机完善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做好吃住游等各项配套服务,做好旅游品牌营销。我们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型工业旅游项目,以此实现旅游与之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
同时,我们要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实施旅游集散服务、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交通服务、旅游景观绿道、旅游标识体系提升工程,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实现济源经济转型的动力产业、推动富民增收的民生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展示济源形象的品牌产业。
济源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宇燕
近年来,济源始终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整个市域作为旅游景区来打造、把整座城市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一、科学规划布局。在南部规划建设“大黄河旅游带”,在北部规划建设“南太行旅游带”,把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区作为旅游景区来打造,形成一个市域旅游区域。
二、注重城乡一体。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主战略,积极推进城乡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按照“创新创业之城、精致大气之城、美丽宜居之城、山水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打造精品城市,全面推进九大片区开发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对文化旅游发展的承载力。
三、创新发展机制。济源深化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设立由“四大家”领导组成的“旅游合力团”,组建了济源市旅游集团,有效整合全市旅游文化资源,进一步探索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模式,这些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拉长产业链条。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景区品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了集漂流、滑雪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休闲项目,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休闲娱乐、自助采摘、温泉疗养、户外拓展等新型业态,加快对星级酒店、农家乐宾馆等进行改造提升,加大对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打造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优势。
五、深化区域合作。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十一市联合发起“三省十一市‘红色曙光·雄秀太行’红色旅游联盟”;与晋陕豫三省的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共同打造黄河金三角旅游区;与运城、晋城、洛阳等周边地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线路互推、平台互用、资源共享方面等达成深度合作意向。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进一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持续推动旅游城乡一体化,探索发展城市、乡村、工业、文化、体育、度假旅游等多元业态,努力把济源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全域旅游 恰逢其时
河南省旅游局副局长张凤有
在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形势下,济源市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符合实际,非常及时、非常必要。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所谓全域旅游,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以旅游业为统领,各行业积极融入,各部门齐抓共管,广大居民充分参与,充分利用全部吸引物要素,将整个区域内打造成为一个旅游的目的地,为旅游者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产品,满足其全方位、多样化的需求,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构建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旅游系统。
二、全域旅游的背景:发展的背景是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升级的产物,模仿型、排浪式的传统消费阶段,对应的是规模化、组团式的大众出游方式,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的经济新常态下,个性化已经成为游客需求的重要特征。据统计,河南省现在散客的资源已经达到76%以上,自助游、深度游成为游客出行的主要方式,以景点、线路为支撑的点线旅游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全域旅游的理念应运而生。
三、针对济源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路径,我有以下体会:1.要打造城乡一体化,构建开放式的旅游空间。要加快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城乡互动、一体发展。2.要整合资源,打造全景化的旅游平台。3.以市场导向,培育多样化的旅游产品。4.坚持产品融合,实现全要素旅游发展。坚持圈层发展,构筑全域旅游格局。5.品牌驱动,塑造全域旅游形象,打造经典山水品牌、时尚都市品牌、美丽乡村品牌。6.以人为本,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要加快构建集特色化餐饮、人性化交通、时尚化娱乐、精品化购物、个性化游览等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体系,让游客游得放心、舒心、开心。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品牌景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国家5A级景区评审组组长戴学锋
目前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民旅游时代,所谓全民旅游时代就是既有游览观光,也有休闲、度假、养生、健体等,具有各种层次的旅游需求,而这各种层次的需求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济源发展旅游优势有很多,首先王屋山风光、五龙口猕猴、济渎庙等;其次工业基础好,有很好的财力、融资能力、招商引资能力;第三,拥有不能复制的土地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果能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用好,可能是下一步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重要条件。
济源发展“全域旅游”重要的路径还是要以打造品牌景区为概念。其实创5A景区是一个地区的品牌,一个地区的形象,通过一个品牌景区是可以带动一个地方旅游全面发展的,例如把王屋山和济渎庙这两个景区打包成一个景区去创5A景区,把不知名的景区变成知名的景区,把开发很平常的景区变成5A景区,后期再调动社会资金进入,实现全面发展。所以要以创5A景区为核心,提升济源的旅游影响力,提升旅游品牌。如果济源能够打造1至2个5A景区,加上雄厚的财力做支撑,才能真正做到以旅游带动实现全方位的发展,才能真正使济源旅游实现全域发展。
产、城、旅结合促进“全域旅游”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旅游系主任 张辉
“全域旅游”有三个核心,就是“城”、“产”、“旅”三个方面如何去结合?如果从“全域旅游”来讲,“城”是一个核心,如果这个城不是真正的旅游城,你要想发展全域旅游是很难的,所以城市建设向周边旅游城市发展是一个方向,所以“城”的建设很重要,旅游城市是一个非惯常的环境。
“产”,就是工业,工业的发展为旅游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财政基础但是要发展旅游,旅游是一个服务业,要做“全域旅游”,产业的调整必须做,如果产业调整不好,人才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会受到限制,政府转变观念非常困难。
“旅”,即旅游,要明白到底是以旅游目的地为支撑,还是以景区为支撑,我们到底发展旅游要素,还是发展旅游产业链。所以把“城”、“产”、“旅”三个问题解决好了,发展“全域旅游”就可以找到一个破解的路径。
济源发展“全域旅游”我想提几点建议:第一要创造一些新的概念,创造国家山地旅游度假地,借助王屋山养老的文化的遗传,创造一个国家养老基地。第二要调整产业结构,围绕旅游一产怎么调,二产怎么调,三产怎么调来运作。第三是在重视景区开发的同时,要重视旅游城市、旅游小镇、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第四要从构建旅游要素转向旅游产业链的建设。第五就是要从重视硬开发转向软开发。第六要重视融资平台的建设,把大量的有实力的、有品牌的开发商和运营商引入进来。第七要从资源开发转向旅游产品的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所以。如果把这几点的思考做好以后,济源的旅游才真正会形成“全域旅游”的概念。
水为本山为标城为体
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旅游专家委员会主任郑泰森
济源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的概念非常及时,将旅游产业为先导性产业来引领济源的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战略意义。“全域旅游”包括全区域和全领域,两者互相依托,不可或缺。要实现全领域要求:工业上,要节能减排,解决钢铁、有色、能源等传统产业的高污染、高消耗问题;农业上,通过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结构,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的休闲旅游方向发展;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等基本领域服务要得到加强。
济源发展“全域旅游”要从两个着力点发力:第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全域旅游”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环境保护的程度、修复的程度和环境治理的程度。济源山好水好生态好,但要避免过度开发。第二,突出特色。济源有王屋山,有黄河,但要打造龙头。从市场的角度和资源稀缺的角度来看,水更重要,济源要着力水资源的整合,形成以“水为本,山为标,城为体”的旅游综合服务区。水为本,要依托小浪底品牌连接小三峡、河沟水库、温泉、济渎庙等产品。山为标,要突出王屋山在道教文化的地位,作为济源旅游的地标。城为体,指打造综合服务区,在城市集聚更多的休闲要素。
济源是新型城镇化示范市,要把“全域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重塑文化城市(中心城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要发展服务业、集聚人口,通过文化的营造来丰富城市空间的功能;要用发展旅游的这些理念来引导城镇体系的建成,实现全域化。
将视角艺术和体验艺术融入文化旅游
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孙小峰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有个依据:首先,从区域角度,旅游建设要求景点美、环境美、精神文明美,符合当前产业调整的大趋势,能够统领发展思路。第二,围绕目标推进,需要调整城市建设产业化、旅游发展的思路,着力进行文化转型,提升精神文化生活。
结合洛阳的发展经验,济源在全域旅游当中要处理好工作口号和实际操作的关系;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点面结合,以点突破;把握全面发展和重点提升的问题,重点打造龙头景区。
旅游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传承。王屋山和济渎庙可以捆绑打造提升济源的知名度,融入道教并进行创新。提升知名度的同时打造品牌,用视角艺术和体验艺术融合传承文化,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文化传承。“全域旅游”有多种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但要区分开乡村旅游和乡村农业,旅游卖的是体验和感受,而乡村农业卖的是农产品;发展休闲观光产业,选择特有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
“区域经济旅游路线图”七个措施:第一,党政一把手必须要重视;第二,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第三,有一个好的参谋;第四,旅游的目标必须纳入当地政府的目标考核;第五,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和宣传经费;第六,有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最后,选拔一批热爱旅游,重旅游的队伍,培养人才,专业的事必须要专业的人干。
用互联网思维全域旅游
同程旅游网首席运营官吴剑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用户的习惯、产品的销售渠道、游客的消费方式。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思考济源的“全域旅游”:
一、目的地的移动化:利用互联网,要思考产品是什么,爆点是什么,产品到底谁来买?愚公移山能否成为我们的软品牌和软实力?
二、目的地的数据化。济源市的旅游还在初步的发展阶段,能否把数据化作为智慧旅游很重要的抓手。分析游客在互联网上寻求的资源,让河南和济源市的资源更好地排到用户需求的榜单。
三、目的地的产品化。在满足基本产品的情况下,以目的地整合型的宣传,怎样把酒店、吃喝玩乐景区目的地通过组合的方式、内容的方式、推荐的方式、创新的方式整合成产品线。
四、目的地的人性化。让游客参与到旅游当中,让用户去传播去宣传,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五、目的地的场景化。济源要在场景化的模拟当中做出更匹配场景的产品,把游客的形成、游客的体验、游客的反馈和“全域旅游”真正结合起来。
六、目的地的平台智慧化。这涉
及到怎样用信息化来整合“全域旅游”,即济源市的资源在线上是否做到全、有没有多的产品、能否让游客感觉到产品好、能否给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感受。
济源发展乡村旅游,要进行一体化的整合,把门票作为入口,以景区为抓手,带动景区周边的全域旅游,将用户的需求和农业经济的结合,引入相应的互联网的营销和信息整合。同时,“全域旅游”要求不同的打包产品、线下的体系、数据的精准,以及目的地的服务体系,能够通过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达到一体化。其中,微信是未来重要的合作方向。只要做到产品要尖叫,市场要引爆,服务要外延,系统要智慧,营造新的休闲旅游的氛围,那么“全域旅游”一定会做好。
创新旅游新要素带动产业新发展
北京绿维创景文化产业分院副院长王志联
济源目前还有大量旅游资源没有被开发或者没有被深度开发,在产品打造方向、产品构建上还需要新的思考。
济源发展“全域旅游”简单的说就是四个词,“全景”、“全时”、“全业”、“全民”。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产品,一个是产业,一个是目的地的结构。除此之外就是旅游产品的要素配套。
旅游产业又叫隐形产业,它对其他产业带动有很好的效用。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打造集散区、景区、度假区,乡村、集镇和旅游廊道的连接,后面还有配套的,比如说会议产品,后台旅游支持的产品,这些都可以放在这个结构里面。
发展“全域旅游”最重要一点是需要寻找新的要素。什么意思呢?就是全体量变的过程。我认为济源景区资源是有的,财力是有的,城市基本配套也是有的,但是要素缺失得很厉害。仅仅依靠冬凌草、天坛砚等等是远远不够的。发展“全域旅游”,一是景区必须要突破;二是产业聚集结构要调整;三是需要在城市里面寻找一个支点;四是旅游配套的问题,没有配套全民参与是很难实现的,产业构建也很难实现;五是北部山区要解决水和土地的问题;六是解决老百姓如何参与的问题,因为没有配套全民参与“全域旅游”和产业构建也是很难实现,只有通过旅游要素的完善和创新,才能进一步通过这些要素的启动来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发展“全域旅游”离不开资金支持
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
济源市“全域旅游”的发展路线图,不管空间如何、销售市场如何、资源整合程度如何,都离不开资金。但目前资金领域存在两个问题:一、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二、投资的渠道狭窄,景区负债率高。
要实现景区的持续性发展,要从七个方面着手:一、以小博大。旅游产业聚集已经成为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如果资产负债率按60%来算,可以撬动3个亿的资金,3个亿的资金投入到市场可以达到10个亿的规模,所以要采用资金的全新规模和全新的模式。二、以存量换增量,建一个大产权体系,把已经投入的资金能够置换出来,进一步去发展。三、建企业还要有旅游产权平台、旅游私募平台和众筹平台。四、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五、抓大不放小,对小型的旅游服务企业进行大力的支持。六、变分散为集中。要把资金和信息聚集起来。七、变硬件建设为软件建设。主张王屋山在景区建野生园,营造空间意境。
此外,品牌建设是旅游发展的方向,要准确定位旅游龙头企业、确定核心宣传品牌、树立区域旅游形象;产业融合是旅游发展的路径,要实现农业旅游化、工业去污化、住宿便利化、创新餐饮体系、研发旅游商品;城乡一体化是旅游发展的抓手,应该在开发城市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完善旅游交通、打造旅游目的地上着力。旅游新六要素是旅游发展新业态,探索商务旅游、养生旅游、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情感旅游、探奇旅游等新方向。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济源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站位全省惟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验点,旅游业正成为济源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并以“全域旅游”发展,引领着“全域济源”发展。
1月20日-21日,济源组织召开了“全域旅游”发展论坛,来自省内外的领导、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见仁见智,共商济源旅游发展大计,共谋“全域旅游”突破之路。
现选取与会专家的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全域旅游引领产城转型
中共济源市委书记何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旅游业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也为济源旅游的跨越式发展迎来了战略发展机遇。去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济源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面对种种利好形势,济源明确“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来培养,引领城市发展,助推产城转型。
一、以新兴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承载功能、产业功能、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城市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定位,努力建成区域性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全面启动一批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区项目,搞活商气,聚拢人气,汇聚财气,让旅游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
二、以“全域济源”为理念,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和谐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复合型组团、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整体上构建富有济源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推进道路、“两气一水”、城市绿地、游园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
三、以产城转型为抓手,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打造新亮点,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已成为消费井喷点,要通过旅游发展聚人气、扩投资、拉消费。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创新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推动养生养老产业发展。抓住人们回归田园、享受休闲生活的需求,抓住时机完善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做好吃住游等各项配套服务,做好旅游品牌营销。我们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型工业旅游项目,以此实现旅游与之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
同时,我们要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实施旅游集散服务、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交通服务、旅游景观绿道、旅游标识体系提升工程,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实现济源经济转型的动力产业、推动富民增收的民生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展示济源形象的品牌产业。
济源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宇燕
近年来,济源始终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整个市域作为旅游景区来打造、把整座城市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一、科学规划布局。在南部规划建设“大黄河旅游带”,在北部规划建设“南太行旅游带”,把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区作为旅游景区来打造,形成一个市域旅游区域。
二、注重城乡一体。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主战略,积极推进城乡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按照“创新创业之城、精致大气之城、美丽宜居之城、山水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打造精品城市,全面推进九大片区开发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对文化旅游发展的承载力。
三、创新发展机制。济源深化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设立由“四大家”领导组成的“旅游合力团”,组建了济源市旅游集团,有效整合全市旅游文化资源,进一步探索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模式,这些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拉长产业链条。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景区品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了集漂流、滑雪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休闲项目,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休闲娱乐、自助采摘、温泉疗养、户外拓展等新型业态,加快对星级酒店、农家乐宾馆等进行改造提升,加大对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打造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优势。
五、深化区域合作。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十一市联合发起“三省十一市‘红色曙光·雄秀太行’红色旅游联盟”;与晋陕豫三省的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共同打造黄河金三角旅游区;与运城、晋城、洛阳等周边地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线路互推、平台互用、资源共享方面等达成深度合作意向。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进一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持续推动旅游城乡一体化,探索发展城市、乡村、工业、文化、体育、度假旅游等多元业态,努力把济源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全域旅游 恰逢其时
河南省旅游局副局长张凤有
在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形势下,济源市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符合实际,非常及时、非常必要。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所谓全域旅游,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以旅游业为统领,各行业积极融入,各部门齐抓共管,广大居民充分参与,充分利用全部吸引物要素,将整个区域内打造成为一个旅游的目的地,为旅游者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产品,满足其全方位、多样化的需求,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构建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旅游系统。
二、全域旅游的背景:发展的背景是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升级的产物,模仿型、排浪式的传统消费阶段,对应的是规模化、组团式的大众出游方式,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的经济新常态下,个性化已经成为游客需求的重要特征。据统计,河南省现在散客的资源已经达到76%以上,自助游、深度游成为游客出行的主要方式,以景点、线路为支撑的点线旅游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全域旅游的理念应运而生。
三、针对济源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路径,我有以下体会:1.要打造城乡一体化,构建开放式的旅游空间。要加快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城乡互动、一体发展。2.要整合资源,打造全景化的旅游平台。3.以市场导向,培育多样化的旅游产品。4.坚持产品融合,实现全要素旅游发展。坚持圈层发展,构筑全域旅游格局。5.品牌驱动,塑造全域旅游形象,打造经典山水品牌、时尚都市品牌、美丽乡村品牌。6.以人为本,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要加快构建集特色化餐饮、人性化交通、时尚化娱乐、精品化购物、个性化游览等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体系,让游客游得放心、舒心、开心。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品牌景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国家5A级景区评审组组长戴学锋
目前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民旅游时代,所谓全民旅游时代就是既有游览观光,也有休闲、度假、养生、健体等,具有各种层次的旅游需求,而这各种层次的需求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济源发展旅游优势有很多,首先王屋山风光、五龙口猕猴、济渎庙等;其次工业基础好,有很好的财力、融资能力、招商引资能力;第三,拥有不能复制的土地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果能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用好,可能是下一步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重要条件。
济源发展“全域旅游”重要的路径还是要以打造品牌景区为概念。其实创5A景区是一个地区的品牌,一个地区的形象,通过一个品牌景区是可以带动一个地方旅游全面发展的,例如把王屋山和济渎庙这两个景区打包成一个景区去创5A景区,把不知名的景区变成知名的景区,把开发很平常的景区变成5A景区,后期再调动社会资金进入,实现全面发展。所以要以创5A景区为核心,提升济源的旅游影响力,提升旅游品牌。如果济源能够打造1至2个5A景区,加上雄厚的财力做支撑,才能真正做到以旅游带动实现全方位的发展,才能真正使济源旅游实现全域发展。
产、城、旅结合促进“全域旅游”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旅游系主任 张辉
“全域旅游”有三个核心,就是“城”、“产”、“旅”三个方面如何去结合?如果从“全域旅游”来讲,“城”是一个核心,如果这个城不是真正的旅游城,你要想发展全域旅游是很难的,所以城市建设向周边旅游城市发展是一个方向,所以“城”的建设很重要,旅游城市是一个非惯常的环境。
“产”,就是工业,工业的发展为旅游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财政基础但是要发展旅游,旅游是一个服务业,要做“全域旅游”,产业的调整必须做,如果产业调整不好,人才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会受到限制,政府转变观念非常困难。
“旅”,即旅游,要明白到底是以旅游目的地为支撑,还是以景区为支撑,我们到底发展旅游要素,还是发展旅游产业链。所以把“城”、“产”、“旅”三个问题解决好了,发展“全域旅游”就可以找到一个破解的路径。
济源发展“全域旅游”我想提几点建议:第一要创造一些新的概念,创造国家山地旅游度假地,借助王屋山养老的文化的遗传,创造一个国家养老基地。第二要调整产业结构,围绕旅游一产怎么调,二产怎么调,三产怎么调来运作。第三是在重视景区开发的同时,要重视旅游城市、旅游小镇、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第四要从构建旅游要素转向旅游产业链的建设。第五就是要从重视硬开发转向软开发。第六要重视融资平台的建设,把大量的有实力的、有品牌的开发商和运营商引入进来。第七要从资源开发转向旅游产品的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所以。如果把这几点的思考做好以后,济源的旅游才真正会形成“全域旅游”的概念。
水为本山为标城为体
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旅游专家委员会主任郑泰森
济源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的概念非常及时,将旅游产业为先导性产业来引领济源的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战略意义。“全域旅游”包括全区域和全领域,两者互相依托,不可或缺。要实现全领域要求:工业上,要节能减排,解决钢铁、有色、能源等传统产业的高污染、高消耗问题;农业上,通过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结构,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的休闲旅游方向发展;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等基本领域服务要得到加强。
济源发展“全域旅游”要从两个着力点发力:第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全域旅游”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环境保护的程度、修复的程度和环境治理的程度。济源山好水好生态好,但要避免过度开发。第二,突出特色。济源有王屋山,有黄河,但要打造龙头。从市场的角度和资源稀缺的角度来看,水更重要,济源要着力水资源的整合,形成以“水为本,山为标,城为体”的旅游综合服务区。水为本,要依托小浪底品牌连接小三峡、河沟水库、温泉、济渎庙等产品。山为标,要突出王屋山在道教文化的地位,作为济源旅游的地标。城为体,指打造综合服务区,在城市集聚更多的休闲要素。
济源是新型城镇化示范市,要把“全域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重塑文化城市(中心城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要发展服务业、集聚人口,通过文化的营造来丰富城市空间的功能;要用发展旅游的这些理念来引导城镇体系的建成,实现全域化。
将视角艺术和体验艺术融入文化旅游
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孙小峰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有个依据:首先,从区域角度,旅游建设要求景点美、环境美、精神文明美,符合当前产业调整的大趋势,能够统领发展思路。第二,围绕目标推进,需要调整城市建设产业化、旅游发展的思路,着力进行文化转型,提升精神文化生活。
结合洛阳的发展经验,济源在全域旅游当中要处理好工作口号和实际操作的关系;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点面结合,以点突破;把握全面发展和重点提升的问题,重点打造龙头景区。
旅游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传承。王屋山和济渎庙可以捆绑打造提升济源的知名度,融入道教并进行创新。提升知名度的同时打造品牌,用视角艺术和体验艺术融合传承文化,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文化传承。“全域旅游”有多种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但要区分开乡村旅游和乡村农业,旅游卖的是体验和感受,而乡村农业卖的是农产品;发展休闲观光产业,选择特有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
“区域经济旅游路线图”七个措施:第一,党政一把手必须要重视;第二,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第三,有一个好的参谋;第四,旅游的目标必须纳入当地政府的目标考核;第五,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和宣传经费;第六,有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最后,选拔一批热爱旅游,重旅游的队伍,培养人才,专业的事必须要专业的人干。
用互联网思维全域旅游
同程旅游网首席运营官吴剑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用户的习惯、产品的销售渠道、游客的消费方式。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思考济源的“全域旅游”:
一、目的地的移动化:利用互联网,要思考产品是什么,爆点是什么,产品到底谁来买?愚公移山能否成为我们的软品牌和软实力?
二、目的地的数据化。济源市的旅游还在初步的发展阶段,能否把数据化作为智慧旅游很重要的抓手。分析游客在互联网上寻求的资源,让河南和济源市的资源更好地排到用户需求的榜单。
三、目的地的产品化。在满足基本产品的情况下,以目的地整合型的宣传,怎样把酒店、吃喝玩乐景区目的地通过组合的方式、内容的方式、推荐的方式、创新的方式整合成产品线。
四、目的地的人性化。让游客参与到旅游当中,让用户去传播去宣传,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五、目的地的场景化。济源要在场景化的模拟当中做出更匹配场景的产品,把游客的形成、游客的体验、游客的反馈和“全域旅游”真正结合起来。
六、目的地的平台智慧化。这涉
及到怎样用信息化来整合“全域旅游”,即济源市的资源在线上是否做到全、有没有多的产品、能否让游客感觉到产品好、能否给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感受。
济源发展乡村旅游,要进行一体化的整合,把门票作为入口,以景区为抓手,带动景区周边的全域旅游,将用户的需求和农业经济的结合,引入相应的互联网的营销和信息整合。同时,“全域旅游”要求不同的打包产品、线下的体系、数据的精准,以及目的地的服务体系,能够通过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达到一体化。其中,微信是未来重要的合作方向。只要做到产品要尖叫,市场要引爆,服务要外延,系统要智慧,营造新的休闲旅游的氛围,那么“全域旅游”一定会做好。
创新旅游新要素带动产业新发展
北京绿维创景文化产业分院副院长王志联
济源目前还有大量旅游资源没有被开发或者没有被深度开发,在产品打造方向、产品构建上还需要新的思考。
济源发展“全域旅游”简单的说就是四个词,“全景”、“全时”、“全业”、“全民”。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产品,一个是产业,一个是目的地的结构。除此之外就是旅游产品的要素配套。
旅游产业又叫隐形产业,它对其他产业带动有很好的效用。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打造集散区、景区、度假区,乡村、集镇和旅游廊道的连接,后面还有配套的,比如说会议产品,后台旅游支持的产品,这些都可以放在这个结构里面。
发展“全域旅游”最重要一点是需要寻找新的要素。什么意思呢?就是全体量变的过程。我认为济源景区资源是有的,财力是有的,城市基本配套也是有的,但是要素缺失得很厉害。仅仅依靠冬凌草、天坛砚等等是远远不够的。发展“全域旅游”,一是景区必须要突破;二是产业聚集结构要调整;三是需要在城市里面寻找一个支点;四是旅游配套的问题,没有配套全民参与是很难实现的,产业构建也很难实现;五是北部山区要解决水和土地的问题;六是解决老百姓如何参与的问题,因为没有配套全民参与“全域旅游”和产业构建也是很难实现,只有通过旅游要素的完善和创新,才能进一步通过这些要素的启动来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发展“全域旅游”离不开资金支持
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
济源市“全域旅游”的发展路线图,不管空间如何、销售市场如何、资源整合程度如何,都离不开资金。但目前资金领域存在两个问题:一、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二、投资的渠道狭窄,景区负债率高。
要实现景区的持续性发展,要从七个方面着手:一、以小博大。旅游产业聚集已经成为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如果资产负债率按60%来算,可以撬动3个亿的资金,3个亿的资金投入到市场可以达到10个亿的规模,所以要采用资金的全新规模和全新的模式。二、以存量换增量,建一个大产权体系,把已经投入的资金能够置换出来,进一步去发展。三、建企业还要有旅游产权平台、旅游私募平台和众筹平台。四、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五、抓大不放小,对小型的旅游服务企业进行大力的支持。六、变分散为集中。要把资金和信息聚集起来。七、变硬件建设为软件建设。主张王屋山在景区建野生园,营造空间意境。
此外,品牌建设是旅游发展的方向,要准确定位旅游龙头企业、确定核心宣传品牌、树立区域旅游形象;产业融合是旅游发展的路径,要实现农业旅游化、工业去污化、住宿便利化、创新餐饮体系、研发旅游商品;城乡一体化是旅游发展的抓手,应该在开发城市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完善旅游交通、打造旅游目的地上着力。旅游新六要素是旅游发展新业态,探索商务旅游、养生旅游、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情感旅游、探奇旅游等新方向。
作者:网络来源 通讯员:徐鹏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大河报》起风了,品牌旅行社乘风远航 2015/1/27 11:06:52
- 《大河报》余位分秒递减春节出境游真火 2015/1/27 11:05:25
- 《中国旅游报》旅游成为促进对外交往的重要载体 2015/1/21 10:42:08
- 《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国际舆情2014年度调查成果发布 2015/1/20 11:14:27
- 《河南日报》构建旅游环境“新生态” 引领旅游经济“新常态” 2015/1/13 10:56:29
网络旅游节热门线路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