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旅游成为促进对外交往的重要载体
http://www.hnta.cn 2015/1/21 10:42:08 来源:第一旅游网 点击:次
“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日前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本次部长级会议的主题是“新平台、新起点、新机遇——共同努力推进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拉共体33个成员国共有30个国家20位外长与会,一些国家主管经贸、旅游、科技等领域的部长也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哥斯达黎加总统与巴哈马总理分别会见了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这透露了什么重要信息?旅游业在中拉共同体中将发挥怎样的重要作用?旅游之于国家外交的重要作用,我们是否已经认识到位?
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以下简称拉共体)成立于2011年12月2日,是西半球最大的区域性政治组织。该组织的成员国是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33个国家,首要任务是通过独立和可持续发展,在民主、均衡和社会公正基础上,改善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是拉美及加勒比国家维护独立、主掌内部事务、深化一体化将得到组织形式的保障。加强与拉共体国家的交往,是新时期我国加强对外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原因如下:
从浅层次看,旅游在拉共体国家处于重要地位。例如:巴哈马的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年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为巴哈马提供了约50%的就业机会;哥斯达黎加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拥有众多极富吸引力的人文及自然旅游景点,旅游业已成为其最有活力的产业。可以说,对于大多数拉共体国家来说,旅游业是就业机会和外汇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想与拉共体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关注旅游业发展、加强旅游业合作,自然就是题中之意。
从深层次看,旅游合作对中拉关系来说至关重要。单纯关注旅游业在中拉关系中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付诸实际行动。正如巴哈马总理佩里·克里斯蒂在会见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时指出的,巴中两国关系发展势头强劲,旅游合作应在两国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这种认识与定位,对于其他拉共体国家同样适用。中拉国家间在市场推广、客源互换、旅游投资、直航开通等方面密切合作,必将成为支撑中拉关系的重要基础,促进我国与拉共体各国的交流发展。
旅游素有“民间外交”之誉。其实,时至今日,旅游已不仅仅是“民间外交”,完全可以称之为“综合外交”。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入境旅游1.28亿人次,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9亿人次。国家应充分重视旅游业对我国公共外交的不可替代作用,以充分发挥旅游在公共外交中的综合性作用。这种综合性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促进”:
一是促进国际政治合作。1956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国务院下设了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和中国国际旅行总社,一班人马两块牌子(人们通常称为旅游局)。按照当时规划,开展旅游事业的目的是“扩大政治影响,宣传建设成就”,在经济上还可以收一笔可观的“自由外汇”。可见,我国从一开始培育发展旅游业就将其与政治交往和国家形象建立了联系。如果说旅游发展经历了大概60多年,大体上可以将之分为两段,一个是前30年,一个是后30年。前30年我们比较直白地谈旅游是为政治服务的,旅游是外事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作为国家间重要的政治因素这一现实从未改变,只是日益融入综合因素之中。
二是促进国际经济发展。200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期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并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民众消费能力跃升,成为全球新兴和最具潜力的客源输出国。各国为求经济发展,都希望更多中国游客莅临,甚至不惜动用外交手段。作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兴旺既可以推动交通、饮食、零售和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基层民众的就业。据此,国与国之间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旅游为基础,带动经济全面提升才是现实发展之道。同时,旅游业也在发挥平衡国际贸易、缓解贸易摩擦的润滑剂作用。
三是促进国际文化融合。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旅游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作为一项时尚活动,外在表现为人的空间流动,而其实质却体现着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可以说,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途径,文化则是旅游的灵魂和根。在国际交往中,旅游目的地政府、居民和企业会强化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以吸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异地旅游者,从而使当地的文化特色更为浓厚、特点更为突出。同时,旅游者将本国或民族的文化带进来,对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产生冲击。注重特色,彼此融合,是新时期国际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旅游无疑在其中充当着载体的作用。
四是促进国际社会进步。“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期间,有关人士指出,巴哈马与中国互免签证协议已正式实施,中国游客持有效护照,可免签在巴停留30天,且巴方将为中国游客提供更为友好的接待环境,在主要景点、海滩、机场、码头等设立中文标识,在酒店餐饮等方面提供适合中国游客饮食习惯的服务,同时保障中国游客的安全等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间人民的友谊,拓展各领域的合作,继而巩固中国同拉共体之间关系的社会基础。总之,伴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建立长期畅通的经济交流合作、人才交流锻炼、弱势帮扶、互助交流等机制,通过产业合作、人员往来等方式,在旅游景区开发、旅游地产和产品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富余劳动力转移、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进而促进国际社会的整体进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移动社会的到来,旅游早已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于一身。作为新时期的外交,恰恰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统一体。因此,旅游之于外交,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只有全方位发挥旅游在国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才符合新时期对外交往的新趋势。
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以下简称拉共体)成立于2011年12月2日,是西半球最大的区域性政治组织。该组织的成员国是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33个国家,首要任务是通过独立和可持续发展,在民主、均衡和社会公正基础上,改善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是拉美及加勒比国家维护独立、主掌内部事务、深化一体化将得到组织形式的保障。加强与拉共体国家的交往,是新时期我国加强对外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原因如下:
从浅层次看,旅游在拉共体国家处于重要地位。例如:巴哈马的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年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为巴哈马提供了约50%的就业机会;哥斯达黎加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拥有众多极富吸引力的人文及自然旅游景点,旅游业已成为其最有活力的产业。可以说,对于大多数拉共体国家来说,旅游业是就业机会和外汇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想与拉共体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关注旅游业发展、加强旅游业合作,自然就是题中之意。
从深层次看,旅游合作对中拉关系来说至关重要。单纯关注旅游业在中拉关系中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付诸实际行动。正如巴哈马总理佩里·克里斯蒂在会见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时指出的,巴中两国关系发展势头强劲,旅游合作应在两国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这种认识与定位,对于其他拉共体国家同样适用。中拉国家间在市场推广、客源互换、旅游投资、直航开通等方面密切合作,必将成为支撑中拉关系的重要基础,促进我国与拉共体各国的交流发展。
旅游素有“民间外交”之誉。其实,时至今日,旅游已不仅仅是“民间外交”,完全可以称之为“综合外交”。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入境旅游1.28亿人次,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9亿人次。国家应充分重视旅游业对我国公共外交的不可替代作用,以充分发挥旅游在公共外交中的综合性作用。这种综合性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促进”:
一是促进国际政治合作。1956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国务院下设了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和中国国际旅行总社,一班人马两块牌子(人们通常称为旅游局)。按照当时规划,开展旅游事业的目的是“扩大政治影响,宣传建设成就”,在经济上还可以收一笔可观的“自由外汇”。可见,我国从一开始培育发展旅游业就将其与政治交往和国家形象建立了联系。如果说旅游发展经历了大概60多年,大体上可以将之分为两段,一个是前30年,一个是后30年。前30年我们比较直白地谈旅游是为政治服务的,旅游是外事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作为国家间重要的政治因素这一现实从未改变,只是日益融入综合因素之中。
二是促进国际经济发展。200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期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并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民众消费能力跃升,成为全球新兴和最具潜力的客源输出国。各国为求经济发展,都希望更多中国游客莅临,甚至不惜动用外交手段。作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兴旺既可以推动交通、饮食、零售和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基层民众的就业。据此,国与国之间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旅游为基础,带动经济全面提升才是现实发展之道。同时,旅游业也在发挥平衡国际贸易、缓解贸易摩擦的润滑剂作用。
三是促进国际文化融合。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旅游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作为一项时尚活动,外在表现为人的空间流动,而其实质却体现着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可以说,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途径,文化则是旅游的灵魂和根。在国际交往中,旅游目的地政府、居民和企业会强化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以吸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异地旅游者,从而使当地的文化特色更为浓厚、特点更为突出。同时,旅游者将本国或民族的文化带进来,对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产生冲击。注重特色,彼此融合,是新时期国际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旅游无疑在其中充当着载体的作用。
四是促进国际社会进步。“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期间,有关人士指出,巴哈马与中国互免签证协议已正式实施,中国游客持有效护照,可免签在巴停留30天,且巴方将为中国游客提供更为友好的接待环境,在主要景点、海滩、机场、码头等设立中文标识,在酒店餐饮等方面提供适合中国游客饮食习惯的服务,同时保障中国游客的安全等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间人民的友谊,拓展各领域的合作,继而巩固中国同拉共体之间关系的社会基础。总之,伴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建立长期畅通的经济交流合作、人才交流锻炼、弱势帮扶、互助交流等机制,通过产业合作、人员往来等方式,在旅游景区开发、旅游地产和产品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富余劳动力转移、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进而促进国际社会的整体进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移动社会的到来,旅游早已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于一身。作为新时期的外交,恰恰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统一体。因此,旅游之于外交,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只有全方位发挥旅游在国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才符合新时期对外交往的新趋势。
作者:刘思敏 通讯员:徐鹏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国际舆情2014年度调查成果发布 2015/1/20 11:14:27
- 《河南日报》构建旅游环境“新生态” 引领旅游经济“新常态” 2015/1/13 10:56:29
- 《中国旅游报》洛阳:你是那样古 又是这样新 2015/1/13 10:42:43
- 《大河报》“野蛮生长”的滑雪场亟待规范 2015/1/13 10:41:27
- 《河南日报》白天鹅旅游季 引领冬游市场 2015/1/13 10:28:02
网络旅游节热门线路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