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互联 >> 正文
《中国旅游报》黄河小浪底旅游区转型发展的思考
http://www.hnta.cn 2013-3-25 14:55:19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黄河小浪底旅游区是依托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发展起来的旅游区,2000年6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是一个典型的跨行政区、跨部门的特大型旅游区。黄河小浪底旅游区资源禀赋优异、发展潜力巨大,但多年来因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没能进入河南景区的第一阵营,如何推动其转型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黄河小浪底旅游区发展现状与主要优势
1.基本情况
    黄河小浪底旅游区上至三门峡大坝上游9公里处,下至小浪底大坝下游36公里处,全长175公里,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旅游区分为三门峡大坝、荆紫山、八里峡及小浪底大坝等4个片区、13个景区、113个景点,涉及2省(河南省、山西省)3市(洛阳市、济源市、三门峡市)4县(孟津县、新安县、渑池县、陕县)2区(洛阳吉利区、三门峡湖滨区)1局(水利部小浪底建管局),是一个跨行政区、跨部门的旅游区。
2.发展现状
    黄河小浪底旅游区发展总体上取得了不少成绩。
    景区建设方面。2007年以来龙潭大峡谷、小浪底大坝景区、黄河三峡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其中龙潭大峡谷目前正在扎实推进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
    宣传营销方面,由于小浪底工程建设期间中央媒体的长期连续报道,2000年大坝景区开放之初,大量慕名参观的游客即呈“井喷”之势。为使这种宣传效应持续发挥影响,小浪底旅游区制定了统一的宣传促销方案,组织了“小浪底观瀑节”,使“黄河小浪底”品牌初步形成,2005年被河南省假日办评为全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2006年9月被亚太旅游联合会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旅游接待方面,由于大坝景区受到“6.22沉船事件”影响,近年来接待人次有所回落,但是,龙潭大峡谷、黄河三峡、黄河丹峡、仰韶大峡谷等民营景区异军突起,成绩不俗。
3.发展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干流最后一个峡谷出口处,控制黄河92.3%的流域面积、90%的水量和近100%的泥沙,处在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位置。黄河小浪底旅游区位于万里黄河旅游线上的中游黄金地段,处于南太行旅游带与郑汴洛“三点一线”旅游带的枢纽位置。
    二是资源禀赋优异。黄河小浪底旅游区拥有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垄断性资源,融厚重的黄河文化、壮美的名山大河、闻名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于一体,生态旅游与现代水利工程景观互动互补,治黄文化与仰韶文化、河洛文化相得益彰。
    三是发展潜力巨大。黄河小浪底旅游区全长175公里,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空间辽阔、规模较大,适宜建设与滨河环境相协调的休闲度假项目。

黄河小浪底旅游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慢、效益低。受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主客观因素制约,黄河小浪底旅游区目前总体发展速度较慢,质量效益不尽人意。开发开放的景区(点)仅占规划景区面积的23%,存在资源闲置、半闲置和资源浪费现象,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2010年接待游客27万人次,门票收入900多万元;而与之具有相似资源条件的长江三峡大坝景区,却创下接待游客145万人次、门票收入1.2亿元的佳绩。
    二是体制机制不顺。突出表现在洛阳、济源与小浪底建设管理局为分争大坝景区门票,各自为政,摩擦不断,导致资源、市场无法整合,营销、管理不能统一,“龙头”景区没有发挥龙头作用。而作为协调机构的小浪底旅游管理局,以处级机构身份出面协调四个厅级部门,职能、手段较弱,力不从心,难以实现统一景区规划、统一市场管理、统一品牌宣传的目标。
    三是旅游富民不够。黄河小浪底大坝景区受“多头管理”体制机制制约,产业链条无法拉长,景区人气不旺,周边老百姓不能通过发展旅游实现当地就业和脱贫致富,旅游“一业兴、百业旺”的惠民富民作用没能有效发挥。

2.原因分析
    通过系统分析和调查,我们发现,黄河小浪底旅游区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发展理念误区。表现在一提起黄河小浪底旅游区,不少人就与小浪底大坝景区划等号,眼光仅盯着大坝,不能放眼全局。
    二是三地门票之争。作为世界知名的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大坝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优势和影响力,理应迅速做大做强,对旅游区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但是,黄河两岸三地的门票之争却使大坝景区陷入了发展困境,一方投入(小浪底建管局每年投入2000万元以上)、三方受益(小浪底建管局、洛阳和济源市按比例分配门票收入)的发展格局,一方面使小浪底建设管理局失去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导致三地在经营管理上必须三方协商,若有一方不同意,方案就会流产,导致屡屡错过发展良机。
    三是产业链不健全。从旅游产品开发上看,仍停留在观光游水平上,休闲度假游、体验游尚处于起步阶段,长达175公里的旅游区,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水上观光体验游及沿黄休闲度假经济带。可玩、可吃、可娱、可购的项目太少,周边农家乐规模小、档次不高、缺乏特色。四是水上旅游受限。每年6月15日至7月5日,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建设管理局为安全起见,要求禁止一切水上活动。2004年“6.22”特大沉船事故发生后,水上旅游安全问题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旅游区内水上旅游几乎停顿。
    四是旅游交通不畅。旅游区内黄河两岸没有陆路交通环线,水上航运又受调水调沙影响,一年有半年无法通航,这些原因使得旅游区内交通不畅,景区可进入性和旅行舒适性差,各景点之间通达性受到影响,整个旅游区景点分散,不能有效整合。

发展建议
    针对黄河小浪底旅游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在近期实施下列措施,全力推动旅游区转型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
    管理就是生产力,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本身就是推动旅游区发展的强大动力。为解决政出多门、协调困难的问题,必须实现统一有效管理。建议在原小浪底旅游管理局基础上,成立黄河小浪底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将区内所辖县(区)、乡(镇)、村划归其管辖,作为独立机构,依法对管理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行政事务,以及旅游资源实行统一领导、开发、建设和管理。
2.完善市场机制
    从旅游区目前的发展状况看,旅游业发展适宜采用“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策略,“市场运作”主要体现在培育市场主体,并在市场化运作基础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议成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河南省黄河小浪底旅游总公司,作为旅游区发展的融资平台和建设主体,代表河南省政府对旅游区的部分核心、优质资源进行统一开发、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进行品牌打造,从而跨越区域、部门等体制障碍,加强与黄河小浪底旅游开发公司、以及旅游区内其他旅游企业的合作,增强资源整合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实力。
3.淡化门票之争
    旅游区存在问题的关键是,把旅游区与大坝景区划等号,而在大坝景区发展上,不是关注发展,而是盯着门票收入分成不放。要彻底跳出这种思维定势,就必须淡化这张门票,要淡化这张门票就必须从破除门票分成制度着手。建议洛阳、济源退出大坝景区的门票之争,由小浪底建管局一家独立自主经营大坝景区,实现“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支持其发展壮大。与此同时,着力拉长产业链条,以洛阳、济源为主在大坝景区之外发展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农家乐等服务项目,使景区实实在在惠及周边群众。
4.科学编制规划
    黄河小浪底旅游区成立之初编制的《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总体规划》已经不适应现在旅游区发展形势,建议从整合资源、推动发展的角度,重新编制旅游区整体发展规划,对今后五至十年的发展理念、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做好科学谋划。在规划支持下,设立旅游开发项目,吸引各方投资,拉长产业链条,构建旅游产业集聚区;并由河南省政府主导,由两岸三地共同完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公路交通和码头建设,改善外部交通便利、内部通达困难的问题。

作者:汤雁 乔冬梅 通讯员:
(责任编辑:申志)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