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看旅游 >> 正文
【大河报】把旅游产业作为一个体系来开发打造
http://www.hnta.cn 2012-2-21 8:45:59 来源:大河报 点击:
搞好河南旅游,需下的工夫不少

  □记者  辛渐

  阅读提示

  2月14日、15日,为期两天的2012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省旅游局相关领导、18省辖市旅游局长、10个5A级景区、6个旅游产业集聚区、5个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负责人、10个省管县(市)的旅游局长、9个旅游院校的负责人以及刘锋、郑泰森、戴松成等旅游专家聚集一堂,通过分组座谈的形式,共同就河南旅游的发展建言献策,就5A景区的争创与保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保5A比创5A更难

  A

  2011年12月4日,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向少林景区下达“整改通知”。“整改通知”说,2011年10月下旬,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对少林景区进行了暗访复核,结果发现,少林景区的游览环境、旅游接待设施、旅游秩序、管理服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评分较低,距离5A级旅游景区标准差别较大。“整改通知”要求,少林景区整改工作必须于2012年3月底前完成,并将整改落实情况上报。届时,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将组织力量检查,视景区整改达标情况,对少林景区是否通过复核给出意见。其实,本次面临摘牌危机的并不止少林一家5A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暗访的共有26个5A景区,其中9家被提出警告,广西、沈阳两家景区5A的牌子基本处于保不住状态,我省的其他被暗访景区,也被指出了方方面面的问题。

  “截至2012年2月8日全国共有130家5A级旅游景区,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要求,今后国家对5A级景区将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政策,不符合条件的将被取消5A级景区牌子,同时,将吸收符合相关条件的景区加入。这也就告诉大家一个信号,今后5A景区数量原则上不再增加,其他景区要想创5A,就必须在现有5A中选择两家摘掉牌子,有下才能有上。这种动态管理机制,始终给你一种压力,也产生一种动力,任何时候都从严要求自己,不能松懈,保牌比创牌更难、更重要。5A牌子是什么?是荣誉,也是效益,还是影响力,5A景区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地知名度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会十家5A景区的负责人,你们任重道远。”省旅游局范修芳局长谈道。

  “通过国家的这次暗访,发现了现有5A景区的一系列问题,说明我们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创5A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起点,稍有松懈,动态管理机制就会让你下来。我们作为旅游管理者,平时需要多看多想多学习,其实不少4A景区做得相当好,对5A景区是步步紧逼,不逊色于5A。比如陕西的法门寺。不少5A景区真正发挥了标杆作用,确实是名不虚传。比如海南的亚诺达。”省旅游局副局长张凤有发言道。

  “国家5A级景区是我国当前景区的最高标准,是中国最精品景区的体现,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制、不可再造’的特殊地位。国家将对现有5A级景区进行动态管理,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吸收符合相关条件的景区加入。对已加入的5A级景区,平时实施常态化的明察暗访,发现不符合条件的,将摘掉5A级景区牌子。彻底打破过去能上不能下的制度弊端,促进景区创建工作的健康发展。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值得大力提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旅游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峰博士强调。

  B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

  清明上河园总经理周旭东认为,河南旅游这些年风生水起,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注重行业融合、省市联合、力量整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构建多业共生、多方互动的发展大格局。如今河南旅游“十二五”规划已经出台,我们读后感觉很细、很振奋,也很上档次,围绕这项规划,我们需要想明白、讲明白、干明白。首先我们应该大力关注的是规划的制定,全省的规划出来了,各地各个景区的规划也要跟进,并且需要权威专家的评估,一旦通过,必须按规划做旅游。

  栾川鸡冠洞管理处张志钦处长也认为,作为刚刚进入5A队伍的新兵,今后重点是整体形象的打造,把产业规模做大做强,这需要发展规划的整体引导,规划走在前面,才能避免走弯路。

  “我们需要跳出景区看景区,站得高才能看得清、看得远,作为5A景区,与云台山、清明上河园等5A景区相比,我们需要提升的地方还很多,这些必须在一个科学规划的框架下进行。”嵩县白云山景区王广义书记认为。

  “作为一家5A景区,我们最忧心的是外部环境的营造上,规划建设跟不上,景区的权威性不够。我们希望在全省规划的大框架下,地方政府能够拿出各地的规划,按规划行事,一切在规划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神农山景区管理局魏振江局长发言道。

  “通过今天的表彰和经验交流,我们看到了差距,感觉到了压力,也思考了很多问题,用行政计划的方式搞旅游已经不适合当前旅游发展的大局,旅游发展的要领是规划的先导性。但这些规划必须要权威、科学,对规划本身也需要审慎地评估。”青天河风景区管理局是明友局长认为。

  洛阳老君山风景区的杨海波董事长认为,旅游景区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立足眼前不行,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基础。一方面要制定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各个环节的发展,制定出资源整合、市场开发、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人才培养、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以及区域联盟等更具专业性的专项规划。

  C

  让各界人士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产业,必须作为一个体系来打造。一是要瞄准市场做规划。把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于市场,顺应市场的发展做好产业链的衔接。在产业体系的各个领域、各个主要节点上研究方式方法,进一步拉长短板,强化优势。二是要围绕要素抓整合。一个地方能否成为旅游目的地,前期的关键是人能不能来,也就是可进入性的问题。我省正处于交通枢纽的黄金十字架上,游客到我省十分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游客在我省看得多、住得少。这就涉及后期的附加值问题,比如是不是住得舒服、是不是吃得开心、是不是购得满意、是不是玩得尽兴。因此,必须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整合起来,才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服务链,提高旅游的综合效益。三是要突出项目抓招商。今年以来,省里几次大的活动都安排了旅游招商活动,效果很好。下一步,要把招商与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有了项目才能有针对性地招商。

  在实施效果上,要实现“六个融合”,一是产业融合,旅游业与一产、二产和三产有机互补、互动发展;二是要素融合,统筹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主导要素,实现集约发展;三是区域融合,与国际市场、国内高端市场紧密合作,与周边省市形成联动机制,推动省内各区域客源互送、景点互联;四是条块融合,打破地方保护、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通过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多方合作,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五是效益融合,注重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融合起来、一致起来,形成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利益共同体,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六是力量融合,旅游业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要把社会各界的力量调动起来,除了加强与省直部门、旅游院校的合作外,还要注重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争取人大、政协、工青妇等多方面的支持,让各界人士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形成强大合力。

  围绕工作重心,打造“六个支撑”

  D

  谈及抓准旅游工作重心,与会的省旅游局规划发展处、旅游促进处领导及旅游专家刘锋、郑泰森、戴松成都强调了支撑体系的搭建,概括起来有“六个支撑”,一是形象支撑。构建以“文化河南 壮美中原”主题形象为龙头,以全省18个省辖市和各县(市)旅游形象为支撑,以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形象为基础的旅游形象体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叫响形象品牌。二是项目支撑。坚持大项目带动,每年规划一批、引入一批、转型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以项目开发与建设支撑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与提升。三是企业支撑。坚持大企业培育,每年引入一批外来企业、整合一批本土企业,形成大集团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四是品牌支撑。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快品牌培育,强化品牌营销,实施品牌带动。重点打造一批世界级景区品牌;培育一批区域性旅游会展品牌;孵化一批全国性旅游演艺品牌;催生一批特色化旅游商品品牌。五是集聚区支撑。通过建设旅游集聚区,聚合六大要素,聚集不同产品,加粗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经济。六是市场支撑。依托人口优势,多样化繁荣省内市场。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重点,多元化拓展国内市场。深度开发港澳台市场,稳步提升日韩、东南亚市场,积极开发欧洲及北美市场。

  在支持体系上,省局领导和尧山中原大佛景区、安阳市殷墟博物院、龙门石窟景区以及鸡公山等6大旅游产业集聚区负责人都谈到,要强化“六个保障”:一是组织领导保障。重视发挥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此带动和促进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更加重视和支持旅游发展。二是政策法规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性扶持政策,确保财政、土地优惠、税费等政策落到实处。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完善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旅进程。三是体制机制保障。探索设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国有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资产和要素重组为突破口,培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龙头企业。建立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建设激励机制,提高各地、各企业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四是人才智力保障。争取将旅游人才建设纳入全省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建设中部旅游人才市场。依托“国家中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企业四级培训体系。五是投融资保障。创造条件推动成立河南旅游投资发展企业,强化投资引资,指导和参与重点项目规划、旅游品牌运作等,同时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六是环境氛围保障。倡导“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的环境和氛围。特别要让旅游的理念进课堂、进教材、进媒体,让“诚信旅游、文明旅游”深入人心,形成全新的社会风尚。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