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旅游瞭望 >> 理论 >> 正文
旅游体验:目的、过程及结果
http://www.hnta.cn 2013-11-18 9:23:45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伴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体验也渐渐成为旅游学术界和业界研究的热点,旅游体验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内核作用也日渐突出。但是目前学术界仍在旅游体验的内涵定义上存在诸多争议,关于旅游体验的整体理论体系构筑也未成型。本文试借鉴国内外积累的旅游研究成果,立足于旅游体验的目的、过程及结果这一连续环节来综合考虑和阐释旅游体验。

    一、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的现状

    旅游体验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目前已经成为旅游研究中最令人关注和兴奋的领域之一。布斯汀被认为是旅游体验研究的开创者。国外早期的旅游体验研究侧重在旅游体验的本质、旅游体验的类型、旅游体验的动机、旅游体验的文化影响、旅游体验的意义、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旅游体验研究进入一个新的研究热潮,1996年,Prentice和Witt综合各家观点归纳出了旅游研究的五种模式:体验等级模式、体验标准模式、有目的的行为模式、多类型模式以及局外人和局内人模式。罗恩(Ryan)在《旅游体验》一书中比较关注旅游体验的质量和效果问题,同时也构筑了未来旅游体验研究的某些框架。此外,国外的旅游研究方法更多地侧重于定量的技术分析方法。

    国内对旅游体验的研究主要涉及旅游体验理论研究、旅游体验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产品开发及体验营销策略研究等内容。东北财经大学教授谢彦君在其《基础旅游学》一书中首次比较系统地阐释了旅游体验这一概念,他希望以此为核心来构筑旅游学研究的内核。他认为旅游体验应该遵循快乐原则,并且将旅游的愉悦分为:审美愉悦和世俗愉悦两类。中山大学教授王宁则在立足麦克奈尔的旅游体验真实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将真实性分为:客观真实性、建构性真实性以及存在性真实。

    总之,目前学界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大都还是以内涵、类型、评价因素和方法等比较细微的角度来进行深入阐释,对旅游体验的过程研究涉及得比较少。

    二、旅游体验:目的、过程及结果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体验的定义普遍认同谢彦君教授的观点,即旅游体验是指处于旅游世界中的旅游者在与其当下情境深度融合时所获得的一种身心一体的愉悦感受。他是以旅游体验的目的来界定旅游体验的概念的,认为旅游体验的目的就是愉悦。考虑到近年来比较流行的黑色旅游这一概念,笔者认为不能把旅游体验的目的唯一化为愉悦。黑色旅游是以体味悲伤、忧愁与死亡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例如参观古代惨烈的战场、参观监狱、参观地质灾害遗址等。因此笔者认为旅游体验的目的与旅游者旅游的目的是一致的,不仅仅是以愉悦为其唯一的目的。

    另一方面,从旅游体验的过程而言,会受到旅游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外界的客观因素影响。按照ChrisRyan的观点,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先在因子、干涉变量、行为和结果几个方面,各种影响因素相互影响。其中的先在因子主要有:动机、期望、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目的地的营销和定位、个性、社会等级、生活方式等。干涉变量包括:旅行经验、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目的地的性质、住宿质量、景点数目及活动内容等。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遇到突发事件或发生事故等,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到的并不一定是愉悦,而有可能是担心、害怕、恐惧等,即体验的过程属于“灰色体验”。

    就旅游体验的结果而言,也不一定完全和体验的目的相一致。有些学者按照层次给旅游体验进行了分级:初级体验、失衡体验、一般体验、形式体验、最佳体验。笔者从旅游期望与旅游体验关系出发,将旅游体验的结果分为:兴奋体验、一般体验、失望体验。旅游者实际旅游体验高于旅游目的为兴奋体验,旅游者实际旅游体验达到旅游目的为一般体验,如果旅游者实际旅游体验未达到旅游目的则是失望体验。

    从旅游体验目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旅游的目的只是旅游者的期望,旅游的过程才是旅游者最关注的。旅游体验的过程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次旅游的成功和失败。因此,学术界应立足于旅游体验的目的、过程及结果这一连续环节来综合考虑和阐释旅游体验,尤其应重视对旅游体验过程的研究和关注。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作者:梁旺兵 张毓利 通讯员:
(责任编辑:张哲)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