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景点旅游”与自助游、自驾游、农家游一样,属于休闲游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是,“无景点旅游”不再是“到知名景点一游”,而是“驻扎”到某地,随意安排行程,不跟随旅行团人挤人,也不去参观门票高涨的著名景点—— 到网上“百度一下”,记者发现,近来有关“无景点旅游”的信息多了起来,至于何为“无景点旅游”,具体描述不同,但核心内容相差无几。有旅游界资深人士认为,十一黄金周临近,国内景点“涨声一片”,旅游界的这种现象被大家关注并热议在情理之中。 “‘无景点旅游’其实就是随便溜达溜达,就是在一个环境待腻了,换一个环境。”一位旅游界专业人士说,之所以冠以“无景点旅游”的名字,是“旅游热”背景下的一种“噱头”,就像是“武术热”背景下霍元甲的“迷宗拳”。正因为此,双休日也行,黄金周也罢,到处都是景点,“无景点旅游”随时都能成行。 “十一放假,打算去哪里旅游?”“没啥具体计划,开车到黄河边转转,或者到乡下走走……”随着十一黄金周的临近,这样的对话越来越多了。开着车,带着家人,来到一处风景秀美的地方,看看日出日落,发发呆,聊聊天,放放风筝,拍拍照……这样的休闲假期想想都是一件美事,和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旅游相比,相信会让更多人心动。告别景区门口的长队,省下昂贵的门票,自由自在地穿街走巷、跋山涉水,也许你会发现,这种“无景点旅游”更惬意。 游客:“无景点旅游”的别样感受 每到五一、十一黄金周,稍微有些名气的景点总是门庭若市,人山人海,旅游地酒店、宾馆更是爆满。面对旺季旅游的尴尬,北京、上海、杭州、郑州等地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选择不进景点的自由旅行。 “去年,我趁国庆假期带着女儿去了北京,但有意避开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知名景点,而是雇辆三轮车游走于北京的大小胡同,体味着浓郁的老北京味儿。”郑州市民张先生认为,他从自己的“另类”旅游方式中得到了别样体验。 许多游客的选择与张先生不谋而合:来到杭州,不到雷峰塔、岳庙等知名景点一一游览,而是在西湖边慢慢散步,或者找个湖边的石凳坐下来,看景看人,让整个身心都能沉浸到西湖的美景当中;在贵州旅游,不去黄果树瀑布,不去遵义会议遗址,而是选择贵阳的一个偏僻农村,吃住在农家,有时还跟村民一起下地干农活,感受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 “谁说‘无景点旅游’是没有景点,只要善于发现,目的地本身就是景点。”许多游客认为,不论是现代化的大都市,还是富有地方风土人情的小乡村,只要玩得开心,处处都是风景。 旅行社:密切关注“无景点旅游” “‘无景点旅游’?太超前了!”河南省中国旅行社有关人士认为,这种新的旅游形式也许是人们对景点高价门票的一种无奈选择,“不过,‘无景点旅游’只适合一定范围的乡村游或者城市游。” “在我国,景点开发已经到了极致,免费的美景很难找到。不像西方国家,他们认为自然风光是上帝赐给全人类的。以欧洲为例,全部转下来,门票合人民币只有二三百元,而我们的旅游,很大一部分费用要花在门票上。”这位人士举例说,像阿尔卑斯山脚下的草地,对外不收任何费用,而在我国,比如云南的玉龙雪山、北京郊外的康西草原,离核心景区还有十几公里,就开始收门票,游客无处可逃,不买门票,根本到不了跟前,连远眺都不太现实。 “我们正在密切关注这种新的旅游方式。尽管眼下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市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人数的增多,游客的跨区域流动在所难免,旅行社也许能够从中找到介入的方式和赚钱的契机。”也有旅行社人士认为,“无景点旅游”以学生和精力充沛的年轻白领居多,也是一块不小的蛋糕。 业内人士认为,“无景点旅游”的出现,对旅行社是很好的提醒。游客并不是完全不游览景点,而是更乐于自己去发现、体验旅途中的乐趣,这说明旅行社在景点安排方面还大有可为,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品位游客的需要。 提醒:“无景点旅游”需注意安全 “无景点旅游”带有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是都市群体摆脱现有社会角色带来的压力,选择在异地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短期行为。专家分析,“无景点旅游”的优势是节约旅游成本、减少等候时间,能看到更自然的东西,能体验到旅途中的新鲜与心灵宁静。但在安全方面的问题显而易见,建议游客在享受度假乐趣的同时,需注意出游安全,最好提前购买好适合自己的旅游保险。 一位旅游专家认为,“无景点旅游”的出现,是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与出行条件的改善和乡村旅游的兴起不无关系。它既符合旅游发展的规律,也是旅游者成熟的表现。在这个阶段,政府部门要抓好总体规划设计,从宏观、长远、政策层面保障这类旅游形式可持续发展。同时,抓好环境建设,尤其保证游客安全,包括治安、事故应急处理等建设,完善交通、吃住、娱乐等相应的配套服务,整合城乡自然、社会、环境各类资源,增加旅游活动项目,尽可能地为广大游客创造安全可靠的旅游环境。 只要玩得开心,处处都是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