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金碗”要饭吃 现实让我们如此尴尬 都说破茧容易化蝶难,可对于焦作而言,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苦的摸索,却始终突破不了束缚,在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捧着“金碗”要饭吃。 太极拳已经在世界150余个国家传播,有1亿以上爱好者在习练,如何在推广普及太极拳运动的同时,把太极拳这一号称“世界第一健身品牌”的巨大无形资产变成有形产业,体现“太极圣地”、“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应有的价值,是多年来全市上下共同谋求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前些年,焦作市为发展太极拳产业下了不少力气,可太极拳产业始终停留在靠几个太极大师收门徒、卖技艺,靠太极拳发源地的名号吸引少数太极拳爱好者来学几天拳、买几本书或光碟的初级阶段。太极文化资源的挖掘、太极品牌的开发利用进展缓慢,太极拳产业的延伸、太极拳产业链条的形成还是水中望月。 四大瓶颈制约太极拳产业的发展 瓶颈之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配套工程的规模、档次和起点较低 国家已经授予焦作“太极圣地”、“中华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称号,可作为圣地的核心,陈家沟以及太极拳相关场馆的规划开发与其“世界级品牌”的地位还不匹配,相当一部分太极拳学校的规模和档次无法满足太极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太极拳商标、产品等还局限于少数太极大师家族式的经营,虽然有一定号召力,但距离产业化相去甚远。 瓶颈之二:人才匮乏,资质参差不齐,影响陈式太极拳的良性发展 记者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在外国的中国人看到太极拳在当地非常受欢迎,自学了一套简化陈式太极拳24式,就开始设场收外国徒弟。恰巧,我们的某太极大师从那里路过,看到他扭扭歪歪的招式后,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门口打了一趟拳。行家出手自然不比寻常,外国的太极拳爱好者都被大师精湛的技艺吸引了过来。这时,那名中国“拳师”也来到大师身旁,偷偷地说:“兄弟在外不容易,给口饭吃吧!”由此可见,虽然几个太极大师声名显赫,但现有人才和太极拳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难免造成鱼目混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陈氏太极拳的良性发展。 瓶颈之三:缺乏有组织的引导和管理,缺少权威认证,国际发展受限 尽管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成立了太极拳组织,但其自发性、随意性强,且相当一部分缺乏正规的引导和管理。在外国建立起陈氏太极拳组织后,能否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太极拳的运动水平,还缺少有权威的陈式太极拳协会或组织的认证和机制上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太极拳更快地国际化。 瓶颈之四:太极拳产品品牌繁杂,相关产业没有集团化、规模化 现有的太极拳相关产品品牌分散、孤立,各个流派的太极拳馆校和生产厂家各自为战,多是以个人名义出现,形不成规模,缺乏高知名度的国际化大品牌,无法满足世界范围内对太极文化和相关产品的需求。 这些仅是近年来太极拳产业化的几个主要瓶颈性问题,在发展产业化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着手解决。 努力实现“世界第一健身品牌”向“世界第一健身产业”的转变 令人欣喜的是,在焦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尤其是近两年来,焦作市正在以各种方式和形式逐步探索研究打破这些瓶颈的办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很多关注太极拳产业发展的专家和学者也都提出,发展太极拳产业,必须牢牢抓住太极拳这个“金字招牌”,坚决打破束缚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诸多瓶颈,在发展中进行大胆创新,是实现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牢牢抓住品牌,就是要充分发挥太极拳发源地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进一步加大推广普及太极拳运动的基础上,努力打造陈家沟“中华太极发源地”的品牌。一方面继续组织大规模的太极拳涉外培训,让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感受正宗陈式太极拳的魅力;一方面要选拔高水平拳师组成“太极功夫演艺团”,到国外展示太极拳的魅力,宣传太极文化;同时,还要开发太极拳市场,规范并加快太极拳器械、服装、图书等相关产业链条的形成。 坚决打破瓶颈,就是要结合实际制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当前,要早日建设高水准的国际太极拳培训中心及配套设施,提供太极拳产业发展的基本需要;要尽快联合高校设立太极拳大专、本科专业,加强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并及时推出太极拳资质考核认证标准,以规范太极拳人才队伍的管理。对国内外陈式太极拳组织推行验证制度,在国际上发布公告,公布经过陈式太极拳发源地权威组织认可的组织名单,并对认可组织每年推广普及太极拳、宣扬太极文化的成效进行量化和标准化。还要整合产业市场主体,盘活文化存量,积极培育企业集团和产业群体,扶持产业龙头,逐步将人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太极拳市场的健康发展。 大胆尝试创新,就是要在开发太极拳产业的各种形式和方式上大胆学习、引进,甚至创新国内外先进的营销模式,努力实现“世界第一健身品牌”向“世界第一健身产业”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