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拥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有它的灵魂、它的个性,当辉煌一次次成为记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又会把记忆重塑为现实。 世纪之交,当实现开封复兴的宏伟蓝图又一次绘就,冲锋的号角再次吹响,人们曾经不无疑虑地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开封靠什么去复兴? 如今,当开封市九次党代会提出“三个跨越”,力争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人们不禁会问同样一个问题:开封文化产业腾飞究竟靠什么? 一提起开封,我们就会联想众多历史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包公怒铡陈世美,鲁智深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在经历无数次的探寻之后,开封人终于看到,有故事的城市就有资本,新世纪之初,开封重振雄风的机遇来到了! 这种判断来自一种自信:找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而目标一旦定下,全市上下就会咬定青山,不懈努力。 有人说,开封有复兴的资源,更有复兴的资格,此言不谬。开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仅从战国时期的魏开始,七朝建都于此,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文化鼎盛的北宋时期,“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是“汴京富丽天下无”的国际都会。北宋的辉煌文明,为今日开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显著特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23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开封城下13米深处共埋藏着6座古城,其“城摞城”现象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开封水资源丰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包公湖、杨家湖等湖泊留下了富有文化气息的动人传说。发生在开封的有名的历史事件有2048件、历史名人4526人。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张伯行、虎门销烟林则徐等的故事留传至今。 有人说,开封有的是资源,缺少的是人文观念的创新。可如今,只要有诸如休博会、中博会、文博会这样的大型学习展示机会,新一届的开封市委、市政府都不会放过,人们的眼界打开了,思维活跃了,观念更新了。有了新思路,还愁开封不振兴? 还有人说,开封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就是缺钱,要是多引点资,开封的文化产业就有救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古城人走了出去:去年5月在杭州举办的世界休闲博览会上,该市共签约30个文化产业项目,意向合同引资28亿元;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博会上,开封市共有7个项目在河南省情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签约,合同引资额69.28亿元;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共对13个文化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合同、协议引资额达11.19亿元。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企业前来投资,预示着开封文化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起点。 人才,是开封文化产业腾飞的瓶颈。但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吸引力也不可低估。最近开封市面向全国开封籍人士和在全省范围内招聘10名正副县级干部,一下子就有1000多人报名,其中不乏博士生、硕士生,谁能说开封这地方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开封”二字源于“启拓封疆”之意,可如今却被当代人赋予了太多的含义。一位学者曾释义,开封的文化中既具有黄河那种博大精深、奔流不息、愈挫愈奋、顽强拼搏的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又有小农意识、官本位意识、皇城根意识等。可以说在中国,最先进、最积极、最革命的文化在开封,这是“开”文化;而一些落后、没落、甚至颓废的文化在开封也有,这是“封”文化。两种文化同时融入开封人的骨子里、气质里、血液里,融在开封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中。“开”文化占主导时,开封就开放、就开明、就开拓、就发展;“封”文化占主导时,开封就封闭、就保守、就落后、就倒退。所以,必须对开封文化进行剥离,弘扬优秀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建设先进文化,也就是进行文化观念创新,开封人文化观念创新之时,就是开封全面复兴之日。 一位从国外归来的华侨曾告诉记者,作为“矛盾”集合体的开封,恰恰有它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清明上河园、开封府,这些人造景观也只有开封才有资格拥有;为紧张忙碌的现代人开一扇探古寻幽的窗口,把开封打造成中国的文化之都、休闲之都,只有开封才最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位从台湾来的老人曾感慨地说:“发生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故事灿若繁星,人们来这里发思古之幽情的冲动就会油然而生。” 正是有了开封这独一无二的资源,开封市委、市政府才高瞻远瞩,绘就了宏伟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蓝图,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一整套的实施意见。去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18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6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和19.6%,均创出历史新高。当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也明显提高,占GDP的比重为4%左右。 开封市在优化区域布局方面,以宋都古城复兴工程为主线,以龙亭湖景区、包公湖景区、繁塔—禹王台景区、古城墙游览区、金明池游览区、黄河游览区、兰考焦裕禄纪念地景区和朱仙镇景区八大景区为支撑,构建“一城八区”的区域文化发展格局。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以宋文化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传媒产业、出版发行业、娱乐休闲业、文化艺术品业、收藏文化业、会议展览业、文化培训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十大重点产业为载体,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结构。 “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究竟凭什么?有人说,要凭更新观念,大搞创意产业;有人说,要凭借体制改革,引进人才;还有人说,要凭借招商引资,借鸡下蛋。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扑下身子大干苦干。”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其昌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开封人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