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我国将迎来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期间,文化部将联合国家文物局共同举办一系列的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专题展览和非物质遗产的展演和论坛,着重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成为旅游经济中的老宝贝。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俗与旅游逐步牵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形式,并成为各地发展旅游所热捧的对象。但对于河南来讲,文化的积淀不可谓不丰厚,民俗资源不可谓不多彩,可河南的民俗旅游始终“火”不起来,以至于仍然在低谷徘徊。如何将河南民俗旅游发展起来,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旅游业的新的突破口,目前还是一张待解的考卷。 民俗旅游资源遭遇”雪藏”之痛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是民俗原生态保持得原汁原味的地方,入境游就越火暴。如云南的傣族泼水节、内蒙古草原的那达慕盛会、新疆的古尔邦节、西藏的雪顿节、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等民俗旅游项目引得八方游客趋之若鹜,成为当地旅游的“王牌”。 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厚,薄薄的一卷《清明上河图》,被全世界视为瑰宝,根源在于其承载的厚重文化以及荡漾在其间的风土人情。而曾点燃中华文明火种的中原大地,那绵延数千年的民俗风情、特产风物又岂是一纸《清明上河图》能完全涵盖的? “上自三皇五帝,下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位民俗专家这样描述河南民俗资源的博大精深。据调查显示,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等历代传承的民俗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古意盎然的淮阳太昊陵庙会、浚县正月庙会等在全国都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但是这些除了在当地造成“举城若狂”的民俗旅游效应外,真正大步迈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仅有河南民俗旅游的“拳头”——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及每年三月三黄帝故里的寻根拜祖游等寥寥可数的几个产品。 河南中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道怡不无遗憾地表示,目前境外游客很少参观河南各类庙会、社火等民俗旅游项目,“包装粗糙、内容简单、产品雷同、缺乏参与性”等“软肋”制约了其发展,这似乎并不适合境外游客的胃口。大同小异的秧歌、高跷、捏面人等表演形式缺乏新意,而一些游客真正想看的地道民俗节目如笑伞、马皮舞等却被“雪藏”,难得一见,更不用说观赏大型专业的表演队伍了。 民俗牵手旅游期待走远 与云南、广西等民俗旅游大省不同,河南这些韵味十足、颇具特色的民俗资源基本没有转化为成熟的旅游产品,更谈不上有效拉长产业链条。河南财经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所所长苟自钧教授认为,原因主要在于,河南省很多的民俗资源缺乏深度策划及包装,开发层次不高,这与全省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许多景区仍未跨越硬件建设阶段,无暇顾及软件产品开发,作为旅游软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旅游产品抢滩市场乏力。 与此共存的是另一个令人焦虑的现状:目前,河南许多民俗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日渐萎缩的境地。比如马街书会连续几年呈萎缩态势;源于新乡的马皮舞目前仅有一个老艺人能够完整表演,而且还存在着道具不全的尴尬,而这些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 “发展民俗旅游,必须找到二者的对接点。”苟自钧说,“比如说濮阳杂技,在世界上屡获殊荣,全球的迪斯尼乐园都可见到濮阳杂技表演者的身影,但濮阳并没有成为河北吴桥杂技之乡那样的旅游目的地。吴桥杂技大世界已有10年历史,接待海内外游客数百万,综合经营收入上亿元。”仅仅有好的资源是不够的,苟自钧认为,好材料不见得做出好饭菜。 发展民俗旅游,要形成策划、规划、包装及宣传等各环节的良性互动,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逐步渗透。如今,河南民俗逐渐与旅游牵手,期待敲开市场之门,共创辉煌,实现双赢。 在保护中发展民俗旅游 民俗可以旅游吗?一旦“包装”,是否将失掉淳朴原始的风貌,转而“媚俗”?河南省文化厅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的忧虑。他认为,民俗旅游不可简单开发,表面性、浅层次的包装容易扭曲其本来面貌,流失最有营养的部分——民间特征和历史内涵。 该负责人说,目前新密吹歌可以说是原汁原味,至今还使用着北魏时期流传下来的工尺谱,但是表演者西装革履,使其古典韵味大打折扣。在这方面可供借鉴的当数被誉为“音乐化石”的纳西古乐,从服装、表演到乐器、乐曲都极具欣赏价值,最重要的是不打折扣地传承了该艺术的民间文化特征。 推出民俗旅游产品,既要保持民俗的原生态,又使“俗”中融合高品位的“雅”元素,使其在保护中不断发展。而河南投资1亿多元打造的首部实景演出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成功地对接了中原传统文化、少林禅宗文化、嵩山实景与现代时尚,成为河南民俗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此外,还要着重发掘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如云南的傣族泼水节,不分男女老幼,不同肤色、民族的游客都可参与进来。 有专家指出,民俗旅游的连续性亟待解决,应突破春节前后红火一阵,过了春节无声无息的现状。要全面整合民俗旅游资源,挖掘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事实上,发展民俗旅游简单可行,政府部门只须投入少量资金发掘、拯救一些特色民俗,并提供演出场地即可。而且民俗旅游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是“旺季”。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与旅游相结合,推动了对民俗文化特别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对弘扬民俗文化的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近段时期,为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河南省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把民俗旅游做为重要的旅游产业链来开发,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打破地区的之间的旅游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加大对民俗风情游的扶植力度,是河南民俗旅游有了很大的发展。 如今,河南民俗旅游正迎着和谐春风,跨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将迎来“满园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