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衙署文化表演
近年来,内乡县加大对县衙的投入,强化软硬件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深挖衙署文化内涵,强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县衙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专家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享有“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之美称,并成为中国衙署文化的研究中心和中原大地上一个引人瞩目的人文景点,年接待人数达60万人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着眼于提升品位,在陈列展览上下工夫。聘请北京景观研究院对县衙广场和周边进行规划设计,投资3000多万元,组织对县衙周边进行拆迁;对县衙主体建筑进行了修葺,油漆彩绘了各院落建筑上的木构件,安装了安全防范报警装置和消防设施;依照“围绕衙门,突出特色,尊重历史,再现原貌,发挥优势,扩大影响”的指导思想,不断挖掘衙门文化内涵,丰富陈列展览。在中轴线上进行复原陈列,再现旧时县官及其属官、师爷、衙役等办理公务、审理案件的真实场面;在厢房和东西辅线建筑内,围绕县衙内容进行辅助陈列和展览,用实物和文字版面介绍有关衙门历史知识和典章制度,把着力点放在突出衙门特色、深化文化内涵,增加吸引力上。2006年正式推出了胥吏文化展,展览共分六个部分,八个展厅,近200余件实物、60余幅图画及众多雕刻、图片等,展览详细介绍胥吏衙役的沿革、职责,舞弊、勒索,管理、防范以及惩戒和启示等,该展览填补了全国衙门展览的空白,并获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2007年正式推出了衙门奇案展。同时,新开放了门子房、招房、师爷教读、知县小灶等展室。县衙单体陈展已达52个,展出面积达5500平方米,有效地提升了县衙衙门文化内涵,据国内有关专家称该展览填补了国内衙署文化的空白。 着眼于扩大影响,在宣传营销上下工夫 。聘请国家有关历史学家和古建专家到县衙进行学术指导,成立了“衙署文化研究会”,组织撰写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先后发表各类文章、学术论文百余篇,并相继出版了《内乡县衙学术论文集》、《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内乡县衙览要》、《解读内乡古衙》、《胥吏衙役的故事》等多部专著,在史学界、文物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充分利用国内外新闻媒体,搭建宣传平台。在埃及尼罗河电视台、澳大利亚民族电视台、日本三重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以及湖北、陕西、北京、河南等28家电视台都作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旅游报》、《大河报》、《河南日报》等100多家报刊、出版物开辟专栏或发表文章,对县衙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推介。聘请北京创景公司进行营销策划,参加郑州、北京、西安、南京、武汉、上海等20多个城市的旅游推介活动;围绕建衙700年庆典,开展一系列特色庆典活动,通过举行新闻发布会、个性邮票发行式和邀请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演出并上星播出,从而使内乡县衙声誉大增,影响更广,中外参观游客迅猛增加。

着眼于事业发展,在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加强对服务窗口人员的培训,推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培训面积达到100%。不断强化讲解队伍建设,让八方游客通过讲解员来领略官署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出了“县衙是内乡的窗口,讲解员是县衙的窗口”这一口号,对讲解员全部实行聘任制,每年进行一次评级,工资全额浮动,绩效挂钩。组织人员到外地景区学习考察先进的管理模式,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培训,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先后投资80余万元修建四星级公厕,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和购物中心,配置了中英文导游图、触摸屏、休息室、咨询室、医疗室和物品存放处。以县衙的建筑、楹联等为内容,开发出40余种特色纪念品。投资20余万元购置了服装、音响,每天定时开展《宣讲圣谕》、《正月十六看太太》、《锣鼓迎宾》等大型节目表演,在典史衙院内开办戏曲茶社,在大堂表演县官审案,在仪门外定时开展仪仗迎宾等节目,此外还增加了游客织布、推碾、摇辘打水、抬轿等旅游项目,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普遍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