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3月28日,白马寺进行百年首次大规模扩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次,洛阳方面将耗资5亿元,把白马寺打造成国际一流的佛教文化区和世界级旅游景区。扩建后,白马寺景区的面积将达到1200亩,和北京故宫的面积差不多。然而,白马寺1600多万元的年收入相对于巨额投资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白马寺的扩建,给人们留下了猜想的空间。 【现场】 新建佛殿原汁原味再现印度风格 3月31日下午,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除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外,白马寺西侧的一座异域风格的建筑也吸引着游人的目光。面对一拨又一拨的游人,看工地的李小栓解释说:“这是印度投资建造的佛殿。” 佛殿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虽然还没有装修,但佛殿的轮廓已经透出巍峨壮观。 规划显示,建成后的佛殿建筑面积3400多平方米。佛殿的主体为圆形佛塔,佛塔中央供奉有佛祖得道时的铜质雕像,顶部安装有玻璃天窗。佛塔底部设计有水系。鸟瞰佛塔及水系,犹如盛开的莲花,美轮美奂。 据了解,这座建筑在去年4月26日奠基,主体结构工程已在去年10月底封顶。按计划整个工程将在今年4月20日洛阳牡丹花卉期间竣工。为了原汁原味地体现印度风格,佛殿外边的装饰石材和浮雕要全部从印度运来。6月20日这些材料才能全部运来,佛殿推迟到今年9月底竣工。 今年是“中印旅游友好年”,届时,中印双方要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
【冲动】 打造世界级佛教文化区和旅游景区 印度风格佛殿落户白马寺的背后,是白马寺与印度的深厚渊源。 洛阳市宗教局局长李留章说,1900年前,两位印度高僧不远万里,用白马驮载佛经来到洛阳,汉朝专门为他们修建了自佛教传入我国后的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 2005年4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时商定,印度将在白马寺修建一座印度风格的佛殿,作为2006中印友好年的一项特别活动。 根据两国政府签订的协议,白马寺负责提供土地,并负责佛殿的建设;印方负责提供建筑方案,并提供约合1000万元人民币的建设资金。建成后,由白马寺统一管理。 其实,在白马寺建外国风格佛殿已有先例。 上世纪90年代,泰国友好人士常媛女士出资在白马寺西侧建设一座小型泰式佛殿。 按照洛阳市宗教局的设想,除了泰式风格佛殿和印度风格佛殿外,还要在这里修建斯里兰卡、尼泊尔、日本、韩国等国家风格的佛殿。现在正和一些国家协商。 “那时,游人一进入白马寺,就会看到不同国家风格佛殿的国际佛殿荟萃苑。”李留章说。 印度风格佛殿的动工兴建,拉开了近百年来白马寺最大规模扩建的帷幕。扩建的背后是洛阳方面要把白马寺建成国际一流的佛教文化区和世界级旅游景区的冲动。 【进展】征地500亩背后的搬迁协议与费用 建国际佛殿荟萃苑只是白马寺大规模扩建内容的一部分。 据李留章介绍,中国佛教有八大派,但白马寺是根源所在,被佛教界公认为“中国第一古刹”。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级景区。 白马寺鼎盛时曾占地3000多亩,由于历史变迁,面积大幅缩小。 他说,白马寺虽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目前仅占地250亩,年接待国内游客和佛教信众才100多万人次。较小的规模制约了白马寺的发展。 洛阳市委、市政府也希望把白马寺建成和龙门石窟一样的洛阳形象名片。 1999年,白马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征地170亩,对周边脏、乱、差环境进行治理整顿,还规划了商业区。 2004年7月,洛阳市政府提出了把白马寺打造成国际一流佛教文化区的构想。 去年2月,洛阳市政府决定以建造印度风格佛殿为契机,对白马寺进行大规模的扩建。 根据初步规划,这次在白马寺周围征地500亩。除建设国际佛殿荟萃苑外,在东侧176亩地上建设佛教研究中心、佛学院办公区等,使其成为佛教研究中心。寺院北侧的346亩地内建白马寺大戒坛、万佛殿等,这些建筑与白马寺现有的主体建筑处在同一中轴线上,使其成为白马寺的核心区和精华区。 现在,白马寺的扩建进展如何? 按照规划,白马寺东侧征用的176亩地是河南省第二荣康医院的用地,而荣康医院仍在办公。北边346亩是征用洛阳巨尔乳公司的土地,该厂也在生产。 在洛阳市宗教局宗教科的胡轩看来,虽然这两处地方还没有拆迁,但已经为时不远。 他说,白马寺已经和荣康医院签订了搬迁协议,白马寺已支付荣康医院旧址土地费用,荣康医院正在洛阳市瀍河区建造新的办公区。另外,北边征地的费用已经协商好。 3月27日,洛阳市委副书记李兴太在白马寺调研时说,近期要认真搞好旅游路线和白马寺周边环境整治,制定、实施周边地区拆迁规划和民居改造。 【谜团】 社会捐赠杯水车薪5亿元如何筹集 据了解,白马寺这次扩建耗资巨大,共需资金5亿元。 3月31日,记者在白马寺看到,客堂旁两间紧锁的门前,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白马寺扩建办公室”的牌子,这块挂于一年前的牌子已显斑驳。 白马寺钟楼前是一块“白马寺扩建缘起”的展板。上边是白马寺的规划,有接受社会捐助的银行账号。旁边的一张桌子上,放着一本“洛阳白马寺扩建功德簿”。一位和尚告诉记者,捐赠数额最低是20元。在记者观察的一个多小时里,来看的游人不少,却无人捐赠。 在白马寺浩大的扩建工程中,除了印度风格佛殿外,其余的没有动静。 李留章说,整个佛教文化区建设有望在3年至5年内完成。整个建设工程完工后,白马寺的占地面积将达到800亩。加上广场和周边控制面积,白马寺景区的面积将达到1200亩,和北京故宫的面积差不多。 白马寺的门票每张是35元,一年门票收入约1300万元,其他收入有30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年收入只有1600万元的寺院来说,要恢复中国佛教第一寺的盛景,可能有点杯水车薪。 资金如何筹集,这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市里虽然也很支持,但提供的大多是政策性支持,资金要靠自己想办法。提高门票价格时机又不成熟,扩建资金大部分只有靠社会捐助,现在社会上做善事的人多。”李留章说。 谈到如何进行社会捐助时,李留章没有回答。这也成了一个困扰记者的谜团。 “寺院东边、北边的建设资金若靠白马寺自身解决,需要5年,如若有捐助,可能3年内完成。”白马寺的一份汇报材料中说。 不管怎样,对白马寺来说,资金是个绕不过的坎。 【诱惑】 利用白马寺商标生产“白马寺素饼”? 在采访中,洛阳市旅游局办公室的杨坡说,白马寺的现有规模和它作为中国第一古刹的名气不相匹配。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接触到外地来的客人,客人看后说:“白马寺是名气大,但规模小。”他们认为,白马寺的资源没有利用好,可看的地方太少,没有形成规模。他们建议,白马寺应像少林寺一样建立自己的网站,加大宣传。另外要面向全世界进行募捐,扩大资金来源。 在采访中,一位导游告诉记者,按照规划,整个扩建工程完工后,白马寺的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名寺,除了规模外,关键是要在内涵和品位上下工夫,要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如进行佛教音乐表演、举行有影响的法事等。让人领略到佛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3月29日,网友“洛阳魂”发帖说:“白马寺扩建确实是一件好事,只是希望不要搞成商业化的寺院。” 同属佛门圣地的登封少林寺已进行商业化运作,开封大相国寺也有自己的特色素食业。白马寺也有各种传统的文化、医药、饮食资源,能不能开发利用? 去年初,曾有商人来找白马寺方丈释印乐,商谈能否利用白马寺商标生产“白马寺素饼”,释印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既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如何在发展中远离商业诱惑,我一直在思考。” 释印乐方丈给白马寺的定位是:“国际上重要的佛教研究中心、佛事中心、旅游中心、一流名寺。”他说,白马寺要发展,前提是不离开传统和佛教特色,寺院特色永远是第一位。 李留章也反对白马寺商业化。他说,白马寺作为中国汉传佛教第一古刹,首先是个宗教活动场所,其次才是一个风景区。白马寺的特色就是佛教文化。 “白马寺应该让传统文化特色更浓一些。”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