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冷冬日,西峡恐龙遗迹园的旅游“热度”丝毫未减,来自郑州、西安、武汉等地的旅游大巴源源不断地驶入,游客们深深地陶醉在这古老而又神秘的恐龙文化氛围之中。据介绍,仅去年7月份试营业以来,西峡恐龙遗迹园接待游客12.5万人,门票收入110余万元。“恐龙遗迹园的火爆与民营企业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密不可分。我们之所以经营这项文化旅游产业,是因为它是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该县龙成集团董事长朱书成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
固定资产达6亿多元的龙成集团,看好了西峡的文化旅游产业,在成功控股开发老界岭、龙潭沟等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后,又承担了河南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白垩纪恐龙园景区的建设,目前该企业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建成了面积4.65平方公里的恐龙遗迹园(包括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恐龙蛋化石原址展馆和恐龙地质广场三个部分),龙成集团还将分近、中、远三个阶段,完成后续投资3亿元,建设白垩纪科普展区、白垩纪生态园区、白垩纪游乐园区、恐龙野营拓展区、生态保育区及风景林区等配套景区。
与此同时,由民资注入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奇石收藏产业、盆景文化产业等10余个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产业快速崛起。在西峡,民资注入文化旅游产业已成燎原之势。
民营资本何以如此青睐西峡文化旅游产业?该县县委书记杨炳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揭秘”出西峡文化旅游产业经营模式,颇具独到之处:“西峡民营资本竞相注入文化旅游产业,得益于我们创新融资机制,建立旅游资源利益共享机制,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首先,实行三权分离———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属政府,经营权属于旅游企业。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其次,互惠互利,股份运作,建立旅游资源利益共享机制。县里规定,在文化旅游景区开发范围内,国有林场可以将林地作价参股,参与景区效益分成;群众自有经济林,既可出租、出售,也可参股经营;集体山坡、滩头,可由旅游开发企业以租赁形式开发。其三,树立大文化、大旅游观念,政府引导,部门合作开展配套服务。 民资形成的强大磁力,激活了文化旅游开发这盘棋。在已开发的恐龙遗迹园、老君洞景区、哪吒庙景区等10余个文化旅游景区中,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民营业主。目前,全县投资文化旅游开发的民营企业已达18家,总投资已达1.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