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10月29日至31日,来自国内各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教授、专家,应邀在焦作市云台山脚下的中铝中州宾馆,举行了首届中国·修武云台山竹林七贤学术研讨会。其间,与会者不但进行了理论研讨,而且对竹林七贤遗址——云台山百家岩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其中围绕打造竹林七贤文化品牌、丰富焦作山水人文内涵这一话题,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焦作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记者将其中精辟的论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范毓周(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过这次考察调研,我们发现修武云台山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有关竹林七贤的文化遗存在百家岩比比皆是,很多珍贵的碑刻和造像价值连城,为云台山旅游业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条件。为此我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考虑成立一个专题考察组,院校专家与当地学者相结合,深入考察发掘竹林七贤文化资源,让平凡的石头能够述说历史并变成景点。二是统一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比如江苏扬州利用御河这条线把零散的景点串起来,然后包装营销,使原来的旅游收入增加了8倍。嵇康选择百家岩一带隐居,与追寻汉献帝的人生理想有一定关系。一旦南水北调总干渠经过这里,山景、水景加上古陵,就构成了很大一个亮点。三是把竹林七贤文化园同相关的精品文化园区连成一条线,向国际市场推销。四是通过拍摄《竹林七贤》、《汉末天子》之类的影视作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五是鉴于竹林七贤的活动范围不仅仅在焦作,因此开发这个文化资源要同周边地区搞好关系,以求得更好的发展。 刘一林(博士,美中经济文化交流委员会秘书长):以人为本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竹林七贤研究的最大亮点,而竹林七贤的人文精神又同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是相通的,因此有关竹林七贤的旅游开发,很容易同我们正在美国搞的古希腊文化旅游项目相对接,这为我们下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徐春林(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发掘任何文化资源首先要定位。竹林七贤的卖点在休闲,他们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的位置就是“乱世之中对幸福快乐的追求者”。当前旅游业火暴表现了人们对现代生活造成的自身生活分离的一种反弹。比如人与自然分离导致了回归自然的生态游,人与社会的分离导致了回归自由的农家游,人与精神的分离导致了回归自我的文化游。因此,开发竹林七贤文化的当务之急是要恢复竹林。旅游业是顾名思义的,没有竹林,何来七贤?恢复竹林,在硬件建设上,首先种植面积要大,使人能够畅游其中;其次要有水,所谓智者乐水,水能悦性;第三要有竹屋能居。在软件建设上要大兴竹文化,搞竹文化博物馆,展示内容包括竹音乐、竹书画、竹艺术品等。此外要搞七贤酒,建七贤祠,发挥竹林七贤纪念馆在帮助游客了解竹林七贤文化方面的引导作用,突出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体验性、生态性和人文性。 安继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开发竹林七贤文化,对提升云台山旅游品位至关重要。我们在宣传本地旅游资源时,与其做广告“大声喊”,不如像这样开研讨会“悄悄说”。要让大家接受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观念,在竹林七贤的精神世界里畅游,得到身心的愉悦。 张利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当前在竹林七贤研究中,有人建议增加吕安改称“竹林八贤”,对此我们还是不接受的好。学术研究可以扩大范围,但“竹林七贤”的称呼由来已久,没有必要再去折腾。竹林七贤对后代的影响要挖掘整理,比如郑板桥画竹的精神内涵,扬州八怪与竹 林七贤的文化渊源,鲁迅对嵇康的文化研究和实践,竹林七贤对海外华人的影响等,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纳入竹林七贤纪念馆。 卢盛江(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发竹林七贤文化定位要准,要做到雅俗共赏。保护要“原汁原味”,开发要做到文化形态艺术化,提升要拉上整个魏晋文化。竹林七贤研究,仅文学作品就可以举办一个上规模的研讨会,因此多层面的研究开发不但可以提升学术水平,而且可以提升修武云台山旅游业的层次。 曾春海(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去台湾旅游的人都要去阿里山,为什么?因为有一首歌里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嘛。前几年台湾的游客都要去游三峡,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要去看看白帝城嘛!这几年又兴起丝绸之路游,大家花那么多钱跑那么远看那么一个半截子烽火台,为什么?因为要圆一个儿时的古诗梦嘛。“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如果没有这些古诗,就没有人去看那些荒漠了。所以说,人家来修武云台山百家岩,一定是来凭吊竹林七贤、回味《与山巨源绝交书》、《酒德颂》的嘛。我们不妨把《酒德颂》刻在岩壁上,让大家发“幽古之思”嘛。我有几个学生是来自欧洲的,他们研究竹林七贤的原因,就是西方实现工业化之后,缺乏个性文化,年轻人就到处追寻竹林七贤的文化理念,实现人性的回归。这说明竹林七贤文化是世界性的。台湾著名导演李安是我的同学,他说如果有好的本子,他下一步要拍的片子就是《竹林七贤》。 王毅(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把竹林七贤的文学作品如《咏怀诗》、《酒德颂》、《怀旧赋》等刻在岩壁上,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与古人实现精神对话,这是一件投入小、见效快的事情。在竹林七贤遗址上,凡是有景的地方都应该刻上诗文,再加上注释,在这上面下点功夫是值得的。 张亚新(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旅游广告推介必须追求一个强烈刺激才可能有效。关于百家岩竹林七贤遗址的介绍,我建议通过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搞个系列片介绍一下。另外在焦作本地搞一个有关竹林七贤的“乡土教材”,分初中、高中两种版本给孩子们读。也可以定期举办“竹林七贤杯”作文大赛,普及竹林七贤文化。 刘运好(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建七贤祠,以此作为竹林七贤纪念馆,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其中要有竹子、石雕、照壁,内容可分为生活篇、文学篇、玄学篇等,同时收集历代有关七贤的文集和研究成果,展示历史上题咏七贤的书画作品、碑刻及拓片,使七贤祠成为竹林七贤文化的圣地和严谨的学术研究场所。此外在汉献帝陵的规划上,要将这位汉末天子禅让前后的生活场景展示出来,同时要突出其政治人生的悲剧性特点和平民生活的传奇性色彩。修武县也可以拿出一批专项资金,用于竹林七贤文化的发掘和考证,为云台山旅游走向世界打造文化品牌。 许建良(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竹林七贤追求的是回归自然,因此开发七贤故地游也要注意保护自然原貌,不宜大兴土木。云台山可以效仿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开辟一些露营地,让旅游者开展自助游项目,这样不但对环境影响较小,而且在旅游业的发展上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郑晓江(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竹林七贤在这里游历,他们在精神上应该与汉献帝有一定的沟通,后人再来这里旅游时应该有一些东西供人们凭吊。虽然汉献帝是废帝,陵墓不可能规模很大,但悲剧色彩的东西往往更有看头,也更有深度。因此,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是必要的,但要注意保持一定的原始性和荒凉特点。
鲁庆中(博士、《中州学刊》杂志社副研究员):在开发竹林七贤文化方面要注意把握几个要点。一是制作碑刻时要提高书法水平,使之与七贤的文化高度相称。二是制作影视作品是要找最好的本子,聘请最好的导演。三是七贤祠作为实点可以建在景区外边,百家岩那里搞成虚点,这样虚实结合效果可能更好。 李太淼(《中州学刊》社长、研究员):当前我省正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在千年古县修武召开竹林七贤研讨会,开发竹林七贤文化资源,可以使修武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与云台山著名的山水景观相映成辉、相偕而行,这对提升修武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实现焦作山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对百家岩的一些景点进行适当的修缮,使游客在“刘伶醒酒台”边能够小酌一杯,同时能够登上“孙登啸台”长啸一番,诸如此类,均可增加景点的观赏性和可参与性。 郑强盛(《寻根》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副主编):这次竹林七贤研讨会是国内研究七贤文化的顶级专家的首次聚会,其对修武文化资源的新闻宣传作用非同一般。我们既要重视广告宣传,更要重视学术宣传。比如我省鹿邑县已经把每年一度的老子学术研讨会升格为老子文化节了,这种做法可以借鉴。此外,有关竹林七贤的学术研讨,也要同电视媒体“联姻”,在座的专家可以效仿易中天品三国的方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论坛》上搞一个有关竹林七贤的系列讲座。 研讨会结束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卫绍生对会议进行了总结,认为这次会议在竹林七贤与魏晋文化、魏晋玄学、魏晋文学、魏晋风度、山阳修武、人文开发等六个方面理清了学术关系,将对下一步云台山申报世界文化“双遗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记者在研讨会期间发现,教授和专家们在一些景点的开发与保护等问题上争得不可开交,纯真的人格志趣、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钦佩。而修武县委书记魏丰收、宣传部长李天会自始至终参加专家、教授们的学术讨论,并陪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这令记者深切地感觉到,修武县在同全市人民一起成功打造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品牌之后,还将掀起一个打造竹林七贤世界人文品牌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