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立足王屋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让更多的山区群众乘‘旅游快车’走上致富路。”王屋乡乡长李中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李中杰告诉记者,近年来,王屋乡党委、乡政府充分发挥紧邻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一方面通过以诚招商、以商招商、网站发布信息和与外商接触洽谈等途径,全方位宣传王屋,让更多的客商来王屋投资兴业。目前已引进全国各地20余家商户进入愚公旅游特产街经营;另一方面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目前迎门村已有30多户群众在景区有了自己的摊位,户均年收入在7000元左右;愚公村共有500亩休闲果园,全部选用名、特、优新品种,亩均年收入超过3000元;王屋村累计投资1800万元,建成商贸楼400余间,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村民有6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5%。
旅游市场的繁荣,成为王屋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王屋乡瞄准烟草、林果、畜牧、制种四大产业,立足实际,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优化岭区烟草、河道制种、沿路林果、小区养殖的区域布局,推动产业经营,实现“规模调大、产业调强、品质调优、效益调高”的目标。到2007年,粮经比例将突破3比7,重点实施种植业“112工程”,即烟草10000亩,制种10000亩,林果20000亩。
李中杰介绍说,王屋乡将按照“拉大框架、创建特色、提升功能”的理念,把全乡范围内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一带一线、五点一中心”。“一带”即沿济邵路的集镇市场建设带,“一线”即王屋至愚公的旅游景观建设线,“五点”即愚公、封门、铁山、大路和林山五个小集镇,“一中心”即以王屋为中心形成的中心集镇区。要因地制宜,使小城镇建设呈现出“王屋新城山中现、愚公人家绿中隐”的格局,最终将王屋集镇建设成一个与景区融为一体,以发展旅游、商业、休闲服务等第三产业为龙头,富有山区特色的生态旅游城镇。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慢不得,等不得,虚不得,蛮不得,偏不得,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最终目标,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逐步把这项民心工程持续引向深入。”李中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