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界岭风光
8月26日晚,伏牛山采风团一行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锐带领下,前往西峡,体会“惹人醉,不思归”的西峡旅游。
十大景区,全部民营
近年来,西峡县围绕生态休闲游和恐龙文化游的特色主题定位,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配合”的发展模式,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成功申报了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接受了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评估验收。200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5万人次,门票收入201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39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倍、2.95倍和2.97倍。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2005年全县三产增加值达到10.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9.4%。西峡被确定为全省旅游开发重点县、全省旅游体制改革试点县。
西峡县旅游迅速起步,渐入佳境,得益于民营企业对旅游景区投资开发的热情。短短几年,就累计吸纳民间资本3亿多元,全县以老界岭为龙头的10大景区,挂的全是民营招牌。“一个景区组建一家企业,实行三权分离——旅游资源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属政府,经营权属于旅游企业。”西峡县委书记杨炳旭揭秘。投资者是经营主体,政府的管理其实是指导服务。
此外,景区公司还实行股份制,建立旅游资源利益共享机制。该县规定,国有林场可以将林地作价参股,参与景区效益分成;群众自有经济林,既可出租、出售,也可参股经营;集体山坡、滩地,可由旅游开发企业以租赁形式开发。这看似简单的做法,却形成强烈的资金磁力,盘活了旅游开发这盘棋。

西峡恐龙遗迹园
旅游资源转化为活跃的旅游生产要素
西峡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多涉及国有林场、集体林地和群众自有经济林,开发中面临复杂的权益分配问题。西峡按照互惠互利、利益共享原则,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采取资源补偿、参股、出租、出让等形式,使投资者与旅游资源享有者各方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效益共赢、风险共担,有效避免了景区开发中的相互掣肘,使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成为可能。
按照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西峡建立了团队促销机制。成立了西峡旅游协会,以协会为主体组织推介活动,费用由政府与协会按比例分担,形成政府引导、协会主体、企业参与的宣传促销机制,有效解决营销中的各自为战、分散单干问题。采取旅游大篷车、专场推介活动、旅行社联谊活动等多种形式,捆绑推介,整体促销,扩大了西峡旅游的知名度。

西峡猕猴桃产业
名园+名山+名漂
据西峡县委领导介绍,下一步西峡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倾全县之力抓旅游,精心打造“三大精品景区”,把恐龙遗迹园打造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名园”,把老界岭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山”,把鹳河漂流打造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有影响力的“名漂”;建设县城、双龙—二郎坪、老界岭等“三大服务中心”,形成国际有影响、国内有地位的西峡旅游品牌,力争2010年全县游客年接待量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以上,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中原第一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