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范围和概念意义
所谓“大中原”旅游联合体,换言之,即“七省二市”(或称“7+2”)旅游联合体。这个联合体包括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安徽、湖北七个省和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
它的意义在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强大的区位优势为基础,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为动力,在“大中原”旅游联合体内,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生共赢,以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旅游强国之梦。
二、联合体建立的基础条件
1、历史文化渊源一脉相承
“七省二市”之所以能够建立统一的“大中原”旅游联合体,主要是在历史文化渊源上一脉相承。从三皇五帝开天辟地,到禹夏商周建朝立制;从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到秦灭六邦中国统一;从汉魏隋唐帝国盛世,到成吉思汗一代天骄;从满清政府被推翻灭亡,到中国革命波澜壮阔;从新中国诞生之日,到改革开放走进新世纪,在“七省二市”广袤无垠的大地上,不仅书写了一部较为完整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而且还留存了数不尽的历史文化古迹,为开展“大中原”区域旅游、探密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内涵,提供了难以分割、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多彩
在“大中原”区域内,名山众多,风光旖旎。著名的五岳神山分立在中(河南嵩山)、东(山东泰山)、西(陕西华山)、北(山西恒山)。只有南岳(湖南衡山)加入了“泛珠三角”旅游区。在上述名山中有三家世界地质公园,两家世界遗产,区域内更有黄河、长江等,为开展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奉献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资源。
3、空中地面交通顺畅便捷
首先,空中航线优势主要是北京和各省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并有众多国际航线来往于世界各地。其次,地面交通优势尤为突出:一是铁路干线纵横交错,如京广、京九、京沪、陇海、京太等,欧亚大陆桥横穿其中。二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如国家级高速公路京珠和连霍在河南郑州交会,形成了“十”字形主骨架,多条国家级及省际高等级公路贯穿东西南北。可以说,“大中原”区域旅游交通便捷,畅行无阻。
4、区域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在设定的“大中原”区域内,上世纪90年代,曾有山东、山西、河北、河南4省发起准备成立“大中原旅游协作区”。从1995年开始,由京津冀3省市发起至今已扩大为10省、市、自治区(京、津、冀、鲁、晋、蒙、豫、辽、吉、黑)、今年已是第十一届以“北方旅游交易会”名义出现的旅游联合组织,是我国最早的旅游联合体。2006 年3月,由国家旅游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部崛起旅游论坛”在郑州举办。但由于这种联合只是“松散型”的,区域间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无法得到解决。因此,从现在开始,重新洗牌,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大中原”旅游联合体。
5、区位资源互补方显优势
从“大中原”旅游区域内所拥有资源的品质和数量来看,各具特色。因此,各省市在积极打造精品的同时,把自身拥有的资源,放在区域旅游的大舞台上,根据旅游市场需求,重新评估、全面整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方显“英雄本色”。
6、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恰逢其时
1998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之后,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也同时被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2006年2月、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中部崛起问题。会议指出,中部崛起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促进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这完全符合我国中西部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恰逢其时,前程似锦。
总之,在我国旅游版图中,区域旅游联合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着,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新的战略机遇期,按照“大中原”旅游联合体的战略构想,建立联动机制,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客源互流、打破壁垒、优势互补、共生共赢。只要我们能够按照这个选择坚定地走下去,从区域到周边,再从周边到全国,“万山红遍”的局面肯定为时不远,旅游强国之梦也一定能够实现!□崔益铭(作者系河南小浪底旅游管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