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在淇河河床中央发现的大片多种形状的岩石洞穴,正式被国家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确认为冰臼,是距今2百万~3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遗迹。其分布面积达6400余平方米,系我国首次在灰岩中发现的冰臼群。 11月18日,鹤壁市淇河生态保护开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淇河白龙庙段发现大量的岩石洞穴,它们呈不规则形状分布,圆形、近圆形、椭圆、花瓣形,大小不一、深浅有异。经工作人员勘察,这些冰臼直径在1米以上的有41处,1米以下的有千余处,深度从半米到5米不等。有的造型奇特,臼中连臼,看起来十分壮观(如图)。我国冰臼研究的权威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韩同林教授说,目前发现的冰臼群,因形成过程特殊,大多发育于花岗岩不易受侵蚀的岩石中,而灰岩不耐侵蚀,形成冰臼的难度极大。而淇河冰臼群则发育在灰岩基岩岩石之中,在我国是首次发现。 韩教授称,这一发现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对研究该地区古环境、古气候变迁和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