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周报2005年11月15日报道)最近,云台山响起的放炮炸石声,像一串“不和谐的音符”,震颤着豫晋两省本来友好的邻里关系。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云台山,以拥有6个“国字号”,而成为我国的“惟一”。 有观点认为:“景区是企业,不是政府,行政区划是政府的事情,而景区是以经营的成败论英雄。因此,对于景区而言,创造最好的产品,开发最大的市场是经营者的职责,至于应该隶属于哪个地方,是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云台山响起放炮炸石声 去年,云台山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为世界地质公园,再次使云台山声名远播。 但是,云台山在扬名的同时,一边是游人如织,一边却跳动着“不和谐的音符”。 今年“十一”黄金周前后,云台山上的放炮炸石声,引起了景区管理部门的密切关注,焦作市政府发出“要情摘报”,建议河南省建设厅对邻省山西的做法“引起重视”。 “要情摘报”称,8月19日,山西省陵川县在云台山景区散发了大量“敬告游客”的传单。 “传单”内容为:“因施工需要,从2005年8月25日起,在血红沟、小寨沟、老潭沟山顶等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届时,根据施工条件对部分地段进行开山炸石,施工时间约为两个月左右。为确保各位游客的人身安全,请你转告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在这段时间内不要在云台山景区范围内游玩。否则,所造成后果概不负责。每天施工放炮时间为上午9点至11点,下午3点至5点半,请谅解。” 这些“传单”在游客中造成了恐慌,云台山风景区迅速通过电话和书面的形式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报告。 8月27日,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景区内有3万余名游客正尽情饱览山水。突然,在游客聚集的老潭沟、小寨沟上方响起放炮炸石声。大量石块落到云台山景区的主要景点内,游客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有碗口大的石块落入瀑布下面的水潭中,沟底旅游厕所附近还散落很多鸡蛋大小的石块。”老潭沟沟底照相经营户田忠、刻字经营户王顺利和多名工作人员证实。 事件发生后,景区管理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将惊慌失措的游客通过紧急通道进行疏散,未造成人员伤亡。 河南云台山景区认为,山西方面放炮炸石对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 “要情摘报”特别指出,今年8月12日,国务院委托国家建设部、民政部、水利部组成联合调查组到云台山和山西省陵川县进行实地调查和协调,修武县进行了积极配合,表达了最大的诚意。但联合调查组刚一离开,就出现了上述事件,建议省建设厅“引起重视”。 联合调查组在山西调查期间,曾有一个这样的意见:修武县和山西陵川县之间的纠纷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人民群众内部利益冲突的问题,双方应从大局出发,本着互谦互让的原则,求大同,存小异,在两省协议的基础上共同协商解决。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 其实,云台山地界之争由来已久。 记者从修武县政府办公室给焦作市政府的一份报告中了解到,去年2004年3月14日,来自山西省陵川县的数十名工程技术人员,手执图纸,携带仪器,在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建设小寨沟索道和大瀑布上游水坝进行前期规划测量,被河南修武县有关方面制止;3月18日,陵川县组织100多名工人、10余名身着迷彩服的保安人员,在老潭沟索道上站房附近修建楼房,在大瀑布上游排水建坝。 河南修武县认为,山西这些做法,“严重破坏了景区正常的开发、旅游秩序”。 为何频频发生与云台山景区建设“不和谐”的事件? 河南省修武县北部与山西省陵川县接壤,边界线长达48公里。1983年开始,修武县开始开发建设云台山风景区,从1983年到1999年,双方一直和睦相处。在和谐环境中,河南修武县先后投资5亿多元,对云台山景区进行开发建设,使昔日的穷山僻岭,逐渐变成了知名度越来越高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 1999年,山西省陵川县对云台山国家风景区部分区域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双方虽经多次协商、谈判,以民政部、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发文的形式,对山西、河南两省下发了《关于晋豫两省在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和青天河水库段的行政区域界线及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民发 〔2000〕248号文)。 民发(2000)248号文下发后,修武县集中精力加强景区开发,严格内部管理,强力宣传促销,使景区的开发水平、品位和档次以及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 河南景区发展了,一向友好的山西邻居也要开发。 但是,河南修武县方面认为,山西省陵川县的做法,破坏了景区规划的完整性和管理的统一性。理由是,云台山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开发必须严格按照景区总体规划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进行,其管理必须按照国家重点风景区、4A级风景区的要求实施。再就是,近年来云台山景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人气越来越旺,云台山被评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后,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许多投资商也慕名而来进行经贸洽谈。云台山不仅是河南的云台山,而且是中国的云台山,代表的是全省乃至整个国家的形象。 一句话,开发云台山,不能只考虑地方利益。山西“邻居”的反思和友好 记者经过多日调查,也听到了来自山西陵川县的声音。 山西晋城市一位旅游企业的负责人说,山西陵川和河南修武对云台山地界的确有不同的认识,但最根本的旅游资源之争,出发点都是想借云台山的旅游资源,把当地经济搞上去。 “不过,只靠争资源,不可能带动地方经济,关键是要把现有的资源开发到位。”这位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认为,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山西陵川人的确显得有点拘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县的云台山开发就被炒得火热,而当时与之相邻的陵川县夺火乡勤泉村还没有开发景区的意识,直到缆车开到了自家门口,才开始意识到了危机。后来,陵川县一直在追,在开发建设,但多年过去了,云台山焦作景区游客挤得进不了山,云台山山西景区的游客依然是稀稀拉拉。 “风光秀美但交通状况差,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差。”这就是游客对云台山陵川景区的评价。 9月20日,《太行日报》的一篇报道,引用了著名的旅游专家王连义教授的感慨:山西的旅游业现状是“一流的资源,二流的规划,三流的人才,四流的管理,五流的营销”。 于是,山西旅游界有专家提出,“我们要学习人家的经验,不仅要看到竞争的一面,也要看到协作的一天。” 其实,早在去年初,山西省旅游局局长籍振芳就有了晋豫合作的思路。 在郑州举行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山西省旅游局局长籍振芳提出了“破除篱笆,打造金三角”的主张。 籍振芳说:“河南和山西,山连山,水接水……特别令我们汗颜的是云台山旅游。它的主脉就在王莽陵所在地山西省陵川县境内,人文、历史传说以及太行山的雄奇险峻大部分都留在了山西,但我们没有好好地开发利用,结果‘龙头’没有摆起来,‘龙尾’先摆起来了,而且摆得很好。” 籍振芳的肺腑之言,成了打破省际之间的地域界限、破除“篱笆经济和山寨经济”的前奏。设想 建造“中原旅游极” 一直主张破除“篱笆经济和山寨经济”,并提出豫晋联手,共同打造“晋(晋城)焦(焦作)洛(洛阳)旅游金三角”的,还有李伟。 李伟曾对云台山景区“和谐生财”,做过“红娘”,也进行过运筹。 李伟来自河南,是一位管理理论研究和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2002年7月,受邀出任山西皇城相府景区总经理。如今,他已是旅游界的资深人士。 李伟这样解释他的“黄金构想”:“景区是企业,而不是政府,行政区划是政府的事情,而景区是以经营的成败论英雄。因此,对于我们景区而言,创造最好的产品,开发最大的市场是我们的职责,至于类似应该隶属于哪个地方的问题,应由政府去解决,政府也能够妥善解决,这不应该成为发展中需要争执的问题。” 李伟另一个付诸实施的方案是,打造“晋焦洛旅游金三角”、构建“中原旅游极”。 “中原”始终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核心精髓,而华夏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惟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就是在今天,涵盖山西、河南、陕西三省在内的“中原”,依旧保留着华夏文明的原生态遗存,这无疑是一笔丰富得令人惊叹的旅游资源。“中原”,代表着数十、数百旅游资源的集合,如何将这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精髓的人文景点,将这些蕴藏着一方水土或温婉或雄奇的山水风光,尽可能地纳入打造“中原旅游极”的宏伟实践中,从而使这一区域的景区齐步登上一个举世瞩目的平台,协调组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伟认为,在这一点上,“晋焦洛旅游金三角”不仅在产品推销上取得了预想中的效果,而且在各景区协调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对未来打造“中原旅游极”具体工作具有启示意义的路子。“晋焦洛旅游金三角”取得了大家的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可能会遇到一些地方利益的冲突。如何合理解决,对今后打造“中原旅游极”将提供宝贵的经验。 从李伟的“黄金构想”中,启示我们在构建“中原旅游极”时,一定要遵循景区发展按照企业行为来运行的原则,尽可能地避免行政归属的矛盾。景区对自然资源应是最大化的合理利用,而不是占有。因此,对于打造“中原旅游极”这个宏伟构想而言,要尽可能地避免争执,多角度发现合作的可能,从景区发展实际出发,从合作优先的原则出发,创造最好的产品,开发最大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