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石窟目前保护维修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渗水对它的侵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龙门石窟保护维修二期工程计划投资62万美元。
■龙门石窟保护维修不会影响“十一黄金周”期间的游玩。
[核心提示]
9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意味着教科文组织的龙门石窟大规模保护修复工程进入第二阶段,125万美元总援助基金中的62万美元将用来诊治“病患”中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到底怎么了?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救治?“十一黄金周”将至,这次大规模的抢救性保护维修会不会影响游客们游玩呢?
[石窟现状]“患病”石窟盼良医
经历千年风雨侵蚀,饱尝朝代更迭和战争磨难,作为河南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的现状如何呢?
现场目击,许多窟龛围岩崩塌,窟内壁面剥落、已生裂缝,许多佛像由于遭受风化严重,已看不清原来的模样。
由于近代文物被盗严重,石窟内许多佛像只剩下身子,有的窟龛佛像荡然无存。
石窟保护中心技术人员马朝龙说:“这里每一个窟龛内都曾有过至少一尊佛像,而现在整个龙门石窟有一半以上的窟龛都是空的,或者佛像已经不完整,还有许多石刻品因受风化剥蚀而脱落,只有部分窟龛石像及装饰艺术基本保持原来风貌。”
据了解,历史上,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盗窃、毁损,龙门石窟破坏严重。据统计,被严重破坏的洞窟有96个,佛、菩萨、弟子头像被盗262尊,其它各类佛像被毁坏1063尊,浮雕、碑刻被毁坏40多处。
面对千疮百孔的龙门石窟,一位文物保护专家惊呼:“龙门现已到了非抢救不可的地步了。”
据介绍,除了人为盗窃、毁损之外,石窟遭受“病害”的原因还有两方面:一是龙门石窟的石质主要是石灰石,它受到大气中的酸雨、粉尘等侵蚀,导致石窟的风化和崩落;二是承载石窟的山石之间存在裂隙,遇上雨天,雨水通过裂隙直达石窟和洞穴,从而对佛像和洞穴造成侵蚀。
马朝龙说:“石窟保护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治理渗水对它的侵蚀。”
[面临难题]景区“自救”力不从心
近年,龙门石窟似乎陷于这样一个尴尬局面,一方面,石窟文物破坏严重;另一方面,技术、资金和人才缺乏,保护维修工作进展缓慢。
龙门管理局在编人员400多人,而负责维修保护的只有7个工作人员,还有一个人被派往日本进修。“这么大的龙门,就我们几个专业保护人员,力不从心,难度可想而知。”马朝龙无奈地说。
技术水平有限也制约了龙门石窟的维护。一位工作人员提及一个事实:国家文物局1999年为保护修复龙门石窟拨专款30万元,河南省文物局要求省古建研究所负责维修工程,而该所因缺乏相关技术根本无法实施这一工程,至今这笔专款还留在河南省文物局。
“人们对文物的维修和保护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为文物修复工作完成后,文物表面及周围环境变化不大,不像城市建设那样明显见效,所以很多人认为文物维修用不了那么多的资金。资金来源渠道非常窄。”一位老专家说,“在维护过程中所需要的许多仪器和工具都非常贵,而且有些工期长达数年,花费很高。”
龙门管理局网站上公布的数字显示,2004石窟门票收入在5000万元左右,但是除去龙门管理局400多员工的工资以及维持景区的基本运转所需的费用之外,能够真正用于文物保护的非常少。
“我们也想进行大规模地维护和修理,只是每一项修复工程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先进的技术保障和足够的人力投入。”马朝龙说。
[当前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送及时雨
199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利用日本政府为保护丝绸之路地域文化遗产提供的500万美元经费,把洛阳龙门石窟和新疆库木吐喇千佛洞作为保护对象,其中龙门石窟工程总投资125万美元,分两个阶段进行保护修复。
第一期工程2001年启动,已于今年2月结束,并通过了验收。其间,龙门石窟完成了地形图测绘和地质调查,进行了石窟环境和洞窟病害观测,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作为实验洞窟,并查清主要病害。据了解,一期工程用去了125万美元中的一大半。
第二期工程计划对龙门石窟投资62万美元,除了将建立龙门石窟环境病害数据资料库外,还要进行实验洞窟的防渗漏灌浆试验,从中选择出最适宜龙门石窟的防渗漏材料,以实施防护维修工程。整个工程预计2007年结束。
据了解,这一工程项目,是龙门石窟保护史上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保护工程。
[维修现场]先进仪器“治疗”龙门石窟
潜溪寺是三个实验洞窟最大的一个。记者在潜溪寺内看到,由于洞顶长期漏水,除主尊佛外,其他佛像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痕迹。洞窟内最显眼的仪器是一台环境检测仪器,主要用来检测洞窟内的温度、湿度等空气指标。
潜溪寺外的岩石上“钉”着一块白色的金属。“这是多点位移计,一根导线被打进山体20多米,精度达到万分之一毫米,山体内部裂缝的任何变化都能测量出来。”石窟保护中心研究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这些仪器便宜的也需要数万元,贵的达一百多万,基本上都是国内外最先进的检测仪器。这些先进的观测手段,能够对大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光线强度、山体岩石表面温度、土壤含水量、河水湿度、洞窟温湿度、窟内岩石表面温度、洞窟渗漏水量进行全方位观测。每年度观测周期内可收集各项数据百万个以上,观测照片数万张。
据了解,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专家将选择出最适合龙门石窟的洞窟防渗漏治理的灌浆材料和风化、病害的治理方案。
[长久之计]龙门的命运要靠自己掌握
“目前的国际合作项目只是在实验阶段。如果想完全解决整个龙门石窟的问题,光渗水一项,启动资金就需要数亿元。这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提供的125万美元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帮助。”龙门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担忧地说。
一位维修技术人员说:“这项国际合作项目加起来也只是在解决3个洞窟的问题,相比龙门石窟2300个洞窟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
省内某研究所的几位老专家在游完龙门石窟之后表示,龙门石窟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工程,不是一两个国际合作项目或者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龙门石窟管理部门自身的维护是最重要的。
[“十一”关注]“病中”石窟俊俏依旧
“这次保护修复工程主要进行防渗漏灌浆试验,从中选择出最适宜龙门石窟的防渗漏材料。活动大多都会选择晚上或者游人稀少的时间进行,而且所有活动都安排在仅有的几个实验洞窟内,将不会影响到游客的正常游玩。众多观测仪器也是安排在固定的几个区域,不会妨碍景点的整体美观。“‘十一黄金周’期间,游人可尽管放心前来游玩。”保护中心的马朝龙说。 ■记者子兴 陈松 实习生 张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