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导向作用,具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思想层次、不断提升城市品位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所具有的经济功能使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各类文化市场风生水起,生意红红火火,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8月31日至9月4日,市委派考察团赴长沙探究——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书市、最大的出版物交易中心,有国内惟一的版权交易中心;中国第一个民族卡通品牌诞生于此,最大的动漫原创基地建立于此;这里还有全国最早组建的广电集团,有场地最大、观众最多的歌舞厅、酒吧……经过近20年特别是近5年来的发展,湘江环绕的湖南省长沙市如今已形成媒体传播、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文化娱乐、文博会展、文教体育、卡通动漫七大文化支柱产业。2004年,该市实现GDP1108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4亿元,其中文化产业销售收入287.5亿元,GDP增加值57.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2%。 何以抢占文化产业的高地?依靠自身力量,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地理优势,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站得高、看得远,政府敢于放手,群众思想解放,企业勇于创新,成就了长沙文化产业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大好格局,其先进经验值得我市借鉴。 政府放得开,营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 长沙市委宣传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文化产业在发展之初离不开政府的“第一推动力”,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和引导,文化市场就不可能冲破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藩篱和现有的利益格局,真正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但是,在文化日益走向市场的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自于市场,市场是决定文化产业发展兴衰成败的最后决定力量,即使是政府推动也必须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只有放手,才能激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活力。 2001年上半年,长沙投资近100万元,面向全国招标,制定《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一带”(湘江文化带)、“七片”(重点建设和发展的7个文化产业集中区域)、“多点”(分布在全市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旅游景观)的总体结构布局,确定了媒体传播、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文博会展、文教体育等文化支柱产业,确立了科学规划带动、龙头企业带动、重点项目带动、文化环境带动的“四个带动”战略以及体制支撑、政策支撑、市场支撑、人才支撑“四个支撑”体系。同年9月,该市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规划先行,舞起龙头,长沙的文化产业自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长沙市从多个层面推进文化体制的“松绑”式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自由的空间。 在宏观层面上,长沙市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事和政企分开,政府从“办文化”转变到“管文化”。目前,除公益文化外,该市的其他经营性文化行业均为社会所办。在微观层面上,长沙市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出发,分类进行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对非营利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保证投入,职工全员聘任;对事业性文化经营单位,政府重点扶持,法人和职工竞聘上岗;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造,实行市场化运作;对长沙晚报社和长沙广播电视行业,通过集团化运作,进行集约管理、规模经营,实现优势产业的整合和扩张。在更小的层面上,长沙市创新人事管理机制,着力解决领导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问题。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和长沙广电集团对所有员工都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打破了铁饭碗,激发了人才潜能。 田汉大剧院的变化就是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座1999年由政府投资建成的演出场所,经营之初沿袭旧的管理体制,观众寥寥,连年亏损。长沙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对其进行改革,委托市广电局引入民间资本,装饰一新的剧院歌舞厅采用舞台演出的形式举办“精彩演出天天见———星光灿烂歌舞晚会”。演出自2002年6月举办以来,每天不断,近1500个座位的大剧场,日均上座率保持在90%以上,月均经营收入超过100万元。同时,剧院的火暴还带来快餐厅、酒吧的生意兴隆,白天利用场地办起的艺术培训中心也吸引众多青年舞蹈爱好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此外,长沙市还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对民间资本兴办的文化产业单位,只要其经营行为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对社会无害,并且又能依法纳税、扩大就业,都积极鼓励其发展。 政府放手了,而改革这只无形的市场之手却为长沙文化产业的发展推波助澜。在这里,“文化事业政府保障,文化产业宏观调控”的管理运行机制已初步建立,“多层次发展,多元化投入,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群众想得开,培育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市场 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消费习惯培育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市场。在长沙,市民每赚10元钱,就会毫不吝啬地拿出7元钱用于文化消费。歌舞厅、剧院、酒吧等各类文化市场的火暴场面也成为长沙一个独特的景观。 以长沙市酒吧一条街上档次最高、人气最旺的苏荷酒吧为例,每天不到21时,这里就已经人头攒动,年轻人或三五成群,或独享乐趣,幽雅的环境、完善的功能、优质的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据介绍,苏荷酒吧每天都会吸引成百上千的人前来消费,营业时间从上午一直持续到次日5时。类似苏荷酒吧的歌舞娱乐场所在长沙还有很多。在贺龙体育场周围,每天晚上十一二点甚至会出现塞车现象。 其实,长沙文化娱乐业的发展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长沙就出现了音乐茶座和营业性舞厅、歌厅,当时,人们也争论过文化产品能否商品化、搞营业性歌舞厅是否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但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推动着文化走向市场,有市场需求就有娱乐业发展的空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推动下,长沙的文化娱乐业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走向成熟,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多元化。 长沙市民的话颇耐人寻味:“拼命赚钱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生活质量更高一些吗?白天辛苦了一天,晚上和朋友到酒吧喝点酒,去歌厅唱唱歌,或者和家人一起上剧院看场文艺演出,既缓解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又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进了家庭和睦,为什么不去?再说了,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在文化知识方面多投资,怎么能赶得上时代的发展?” 目前,长沙文化市场的繁荣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本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吸引了周边城市甚至周围省份的人们到这里来消费。每逢周末、节假日,湖南省内乃至深圳、广州、上海等地的人都会赶到长沙度假,有的甚至因为迟来一会儿无法进入早已爆满的娱乐场所而懊恼不已。长沙的文化产业也在大家创造的市场中迈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目前,该市的“三厅一会”和演艺酒吧、茶吧、特色吧、休闲屋、游戏室有4000多家,其中歌舞厅300余家,每天吸引20多万人次消费,年产值达35.8亿元。 企业干得开,创造了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奇迹 思路决定发展速度。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有了群众乐于消费的市场,长沙文化企业的干劲创造出了发展的奇迹。长沙的文化产业经营者头脑灵活,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在盛名之下保持着高度的危机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想方设法做强做大。 以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和长沙广电集团为代表的媒体传播业依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长沙晚报》在全国率先开通“长沙晚报号”列车,《品周报》、《东方新报》、《国防知识报》、长沙电视女性频道、长沙移动电视等媒体实行经营权与企业合作,募集社会资金,向外省市扩建发展网络。长沙电视政法频道与株州电视台实现节目互通,从2003年开始,用3年时间完成乡镇、社区宣传文化法制站(中心)建设,构建了一个覆盖城乡的基层文化网络。2004年,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和长沙广电集团分别取得了2.5亿元和1.6亿元的经营业绩。 长沙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也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民营的三辰影库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卡通动漫业发展尤为迅速,该公司制作的《蓝猫淘气3000问》已成为我国卡通动画业的品牌。2003年,该公司版权收入8000万元,相关产业收入7.5亿元,并在全国组建了13家形象授权产品生产公司、13家销售区域公司和1000多家蓝猫形象产品专卖店。 此外,长沙的其他文化产业也都呈现出迅速扩展的态势。2004年,长沙的民营书报刊销售收入超过13亿元,文化旅游总收入达138亿元,文化体育经营收入超过5亿元,文博会展业带动其他收入50亿元。 现在,长沙的各个文化企业正谋求着更大的发展。由长沙晚报报业集团负责开发建设的长沙报业文化产业园占地1500亩,集书刊发行、物流配送、媒体广告策划及相关产业于一体;由长沙市新闻出版局负责开发建设的长沙印刷包装科技产业园第一期用地600亩,目前已有43家出版物印刷企业和纸业公司签约进园;长沙贺龙体育文化中心占地466亩,包括田径中心、网球馆、射击馆、运动员公寓、娱乐场等项目;体育新城占地2650亩,包括大型体育场、游泳跳水馆、综合馆和配套设施;长沙广播电视中心占地700亩,重点建设广电大楼、网络数据交换控制中心、影视文化广场等项目。 长沙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对于长沙而言,我市同样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太极拳和朱载土育、李商隐等文化遗产留给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本,焦作山水吸引来的国内外众多游客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强烈需求带给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广阔市场,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带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机遇。长沙经验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最关键的还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2004年,长沙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人均用于娱乐、文化教育的消费近2000元,群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促进文化产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文化消费,树立大家积极参与文化消费的新风尚。同时,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也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把文化当成事业、只花钱不赚钱的陈旧观念,在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由“办”到“管”的认识转变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克服部门利益,变检查为帮助,切实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要实现文化产业大的发展,基础文化设施建设非常重要。长沙市近年来累计投资22亿元用于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此举不但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更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培育了大家经常性地参与文化消费的习惯。我市目前虽然已逐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规划了新的图书馆、科技文化中心等,但距离发展文化产业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逐步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此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是产业价值的集中体现。在长沙,各类文化市场百舸争流,以“苏荷”、“金色年华”为代表的酒吧、歌厅,以田汉大剧院、琴岛歌厅为代表的演艺场所,以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和长沙广电集团为代表的传媒产业,以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为代表的出版业等长沙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都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树立了标榜,成为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品牌焦作市目前缺乏的正是可以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加大太极拳、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四大怀药”等我市独有品牌的开发力度,深入挖潜,焦作的文化产业完全可以叫响世界。 良好的环境就如同肥沃的土壤,在肥沃的土壤中才能让文化产业更茁壮地生根、成长,只有全社会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文化产业,帮助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各个方面创造良好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焦作市文化产业薄弱的现状,从而实现以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焦作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
作者:柴国庆 赵金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