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国旅游策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原 群
198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各大小景区人潮如流的景象,甚是令景区经营者乐不可支.于是旅游热起来了,各路旅游精英披挂上阵、各显神通,似乎旅游就是发展经济的捷径,谁上谁赚钱,谁黄袍加身谁就是皇帝,建景是景,开景即赢。
但在1995年“十一”黄金周以后.人们进入理性消费时期.在中国诸多景区的眼里旅游黄金周如昙花一现.随之而来的是冷清,是暴风雨过后的寂寞。于是乎令诸多景区老总百思不得其解。
误区之一:好人=能人
近几年来.景区的发展速度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但这种发展违背市场规律,未必能取得效益。我们知道.一个三星级以上的酒店.仅仅拥有一流的设备、优越的地理条件、考究的装修等硬件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等软件还不行.还要把服务人员、管理人员送至最先进的酒店进行3-6个月的培训后.方敢试营业。但一些景区的开景就不是这样的了:建起山门,修通步道,挂起牌子.就是景区了;上岗证一戴.往老板桌后面一坐,就是总经理了。有些甚至连导游都没有.景区老总兼市场开发、导游服务、企业管理等数职于一身,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岂不知坏就坏在“一把手”上。
俗话说。“没有考场外的举人”.但我们一些景区的主管部门就是不信这个“邪”,就要先当举人,再进考场。因此出现了主管部门选政治可靠、为人善良的好人,虽是不懂旅游的“旅盲”,还是先当老总再学旅游.不是以岗定人.而是以人设岗的怪现象。但市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名言曰:“有多大的胸怀,就有多大的市场。”什么是胸怀?
胸怀是人生的志向和抱负.胸怀是人格的品位和质量.胸怀是人对待世界万物气量和风度的定位。胸怀从何而来?它不是固有的.不会从娘肚子里带出来.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来自于学习和实践。这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步登天。这种学习的过程是不可少的。前期不学后期必须得补。后期的学费将比前期多得多.因为它要让投资者付出少则数百万元多则数千万元的投资相伴而学。而且这种忙里偷闲的学习是摸索性学习、闭门造车式的学习。学好了能比猫画虎地耍上几把为景区带来点小利.学糟了将会使景区连本带利付之东流。
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已白热化了。旅游是处于改革开放、市场竞争最前沿的产业。所有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竞争,人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所以说景区选用知识型人才.选用具有博大胸怀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山西晋城皇城村党支部书记张家胜深谙此理。凭着战略家的胸怀.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先后高薪聘请博士张全有、研究生李伟。硬是把曾沦为“农宅”的午庭山村恢复成了全国闻名的“皇城相府”、“东方古城堡”,建成了国家4A级景区,每年旅游收入达4000万元以上。河南清明上河园聘用硕士周旭东,使清明上河图再现于七朝古都开封,并一跃成为中国著名风景名胜。鸡冠洞的杨保国、开封府的刘成义、太昊陵的齐玉珍、南湾湖的孙中强等一批能人硬是使景区从无变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而成为全国知名景区的事例足可证明这一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景区发展应先选特色人,再建特色景。否则老总平平,景区平平,何谈双盈。
误区之二:山水寺庙=景区
地球的地理结构是三山七水一分田,可见山水并非稀有为贵。但当1989至1990年旅游业利润以几何数迅速增长后,一些政府部门和一些投资者便坐不住了.赶快盘点辖区.突然发现这座山好,那道沟美,这片林森,那道水秀,这庙传说久,那寺有典故,于是一夜兴奋绘定宏图。山、水、沟、林、寺、观、庙齐头并进。河南豫西某小县景区达20多个,令世人称“奇”:豫南某山上有3家景区。都称北武当××顶,都叫××山。这种无序竞争只能自相残杀。一些景区旅盲老总只顾低头苦建,主观臆断,盲目指挥这里修凉亭、那里铺草坪、这边停车场、那边建联营。山炸了,树伐了,却不知该景区在全国、全省、全市有什么特色,处于什么位置,游客认不认,市场认不认,因此造成了景区的先天畸形,运行两年后才发现停车场小了、山门近了、饭店宾馆污染了,步道、厕所硬化的地面不符合国家4A级景区的要求了。然后再绘蓝图,重新修建,但给大自然造成的伤口再也不能抚平。
把偏见当特色,把人情当水平,把激情当科学,把资金当实力,把想像当论证,把长官意志当经济规律,把大话当计划当策划,其结果可想而知。
误区之三:中间商=市场
景区硬件“上去了”,总经理“到位了”.景区开门“营业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景区的收入不像原来想的那样.于是景区掌门人便到处找良药秘方。
有句俗话叫武大郎放烟火——起点不高。因总经理的学识、阅历等所限.导致其辩别“良方”之真谛的水平不高。一是所接触的良师、师资薄弱,二是“良师”深知“同行是冤家”之哲理,只传些皮毛而已,三是掌门人鉴别水平有限,“拿着鸡毛当令箭”,拿着假货当名牌.四是投资小见“效”快,于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如法炮制.误入景区发展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大降价 多让利
取到真经.如获至宝。赶快近交远攻、四处拜访旅行社.旅行社当仁不让将景区的门票价格一砍再砍,景区为了轰人气、做形象工程只好忍痛割爱急功近利.杀鸡取卵把门票折扣对旅行社降到2—3折,一张门票4-5元。还将旅行社老总视为上帝远接近送、热情款待。团队来了还要承担导游、司机及其亲朋好友的门票和食宿费。“一车碳千余斤,换来几多薪?”掌门人看着成群结队到景区的游人.天天盲目乐观,殊不知到年底一盘算,除去水电费、人员工资、贷款利息、税,金等各种开销,自己倒所剩无几,成了真正的泡沫经济。怎么办?
第二部曲:涨门票减折扣
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经自己之手流入旁人口袋,掌门人岂能甘心,于是调整思路,以利再战。首先是向物价部门申请门票涨价。其次是通知各旅行社减少折扣。门票涨价游客不认,减少折扣旅行社不认.于是该上门的不上门了.该组团的不组团了.该宣传的不宣传了.将绣球又抛向刚刚开发起来的新景区。真是见了新人忘了旧人。这一忘不要紧,使原来红红火火的景区成了“冷宫”的徐娘,门可罗雀,一冷就是数年.有些景区一蹶不振就夭折在第二部曲里——死而不生。
有些景区痛定思痛,“哪里跌倒哪里起”,
这就演出了:
第三部曲:有病乱投医
在景区被旅行社“甩了”之后.这些景区没有从自身原因找起,而是怨天尤人。一曰:市场变化太快了,投资跟不上;二曰:景区老化了,失去了竞争力;三日:政府不支持,体制不顺了。他们就没看到远如云岗石窟、黄山.近如开封龙亭、辉县八里沟,时时更新,经久不衰,不等、不靠、不要.立足市场搞开发求发展的事例。
一部分国营景区凭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实力和政府的费用补贴.惨淡经营,虽说吃不饱,但也饿不死。豫西某些原在上世纪80年代就声名赫赫的景区,现在就是如此。另一部分小景区.虽收入不多,但人员少.费用小,仍苟延残喘地活着。他们的共同追求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还有一部分景区凭着政府的实力再投资,再上新项目,再走第一部曲,喊所谓的再铸辉煌。岂不知仍是穿新鞋走老路,很可能循环往复,重蹈覆辙。
综上所述.三部曲没奏好的原因还是第一部根基之由,即没把眼光瞄准市场而是盯着中间商旅行社。
市场是谁?市场就是旅游的终端消费者——游客。
怎样获得游客的青睐。一句话.就是视游客为上帝。
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上帝呢?
一要真诚.将最好的、最有特色的和最真诚的贡品送给上帝.这份贡品就是景区质量和服务。景区之特色不能言过其实,不能诱骗上帝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在服务方面更不能怠慢、虐待上帝.让上帝在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二要云游。古往今来有成就的名人高僧都离不开云游。云游是什么,云游是宣传,孔子周游列国14年才将其产品宣传出去。通过云游将自己对上帝的诚心,对上帝的敬意。宣传表白,让诸多上帝知道某地有个某上等的贡品。应该去看一看,品一品,尝一尝。既便上帝当时未曾光临寒舍,我们也应该反复祈祷.反复汇报,让你的贡品潜移默化在上帝心中,一旦某月某时上帝有闲就会呼朋唤友光临你处,令寒舍生辉。
三要时时更新,推陈出新是自然界永恒的主题,也是世界高速发展的根本所在。“爱情要时时更新”,人间至纯至爱尚且如此。更何况和你仅有一两面之交的上帝了。若没有新东西、新吸引力,上帝就可能另找“新欢”了.所以每个景区要想有持续的发展力.就要不断地注入新策划、新活动、新项目持续云游(宣传),以获得上帝更多的垂爱。
以上三招最灵验.谁这样做了.谁就能独占鳌头,笑看旅游云海沉浮。这些年来,河南的云台山、龙峪湾,山西的乔家大院这样做了,也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几个景区从第一部曲开始就始终坚持找市场.长期云游、祈祷于各路神仙之间,越游越远。自第一市场向第二市场、第三市场,不断投入高额的宣传费.让越来越多的上帝通过现代媒体知道这些景区是修身养性、避暑度假的风水宝地,欣然前往。反之,没有高新人才和理念.再好的景区也枉然,河南的某庄园不论从规模、文化、历史影响、古建保存完好率,都要比山西的某大院、某庄园高几个档次,但每年河南游客送往山西大院的钞票要在6200万元以上。
可河南某庄园的门票收入每年只有几万元而已,真乃天壤之别,令多少有识之士感叹!
景区通过媒体推动市场,市场推动中间商。其结果不是旅行社要游客去某景区,而是游客要让旅行社带着其去某景区。
这样,在旅行社离景区而去时。仍有上帝源源不断光临。景区由“找旅行社”到“旅行社来找”,此时景区要卖关子了:折扣不能少于八五折,年保证金不能低于10万元。门槛高了吗?你不来自有人来,你不来上帝不依呀!
这就是市场,既无情也有情,对不爱她的人横眉冷对,对爱她的人柔情似水,至死不渝!
去爱市场吧,市场将还你百倍的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