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英雄董天知故居1999年被列为荥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日前本报报道其出现坍塌情况后,引起了荥阳市政府的重视,政府专门拨出30万元资金全面修葺董天知将军故居。
董天知故居位于荥阳老城南街,原是一座明末清初修建的前后两进三节四合院式建筑,坐东向西,占地一亩多,现仅存前院厅房一所和房后一棵近500年的古槐。厅房为砖木结构,墙体多为灰砖垒砌,后墙中间则为土坯垒砌,上为两面坡顶,小灰瓦覆面,中开一门,南有过道通向后院。近年来,故居不堪风雨侵蚀,墙体斑驳,后墙更是大部分坍塌。
昨日,记者在位于荥阳老城的董天知将军的故居看到,院子里一片忙碌,原来出现坍塌的房屋已经被拆除,新修建的房屋基本成型。据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刘岐山所长介绍,因为以前的房屋属于土木结构,墙体坍塌无法修复,他们专门请来专业人士,按照房屋以前的结构重新修建为砖瓦结构。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搜集有关董天知将军的资料,将把新修建房屋作为布展中心,供游客参观。工程预计9月初完工。
相关报道:
董天知简介
董天知,1911年生,河南荥阳县人。早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并直接受党的著名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的影响,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1931年被捕入“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狱),敌人施尽了种种酷刑。在政治诱降和死刑威胁面前,他始终大义凛然,忠贞不屈。狱中党支部根据他的表现,于1932年批准他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冬,狱中政治犯50余人,为要求下镣、看报,举行绝食斗争。组织上考虑到董天知长期卧病不起,身体虚弱,决定不让他参加。他坚定表示,“个人生命事小,政治影响事大。”毅然参加绝食斗争。到斗争取得胜利时,董天知已是奄奄一息了。
1936年8月董天知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参与领导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建立山西新军的工作。1937年9月在牺盟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执行委员和抗日救亡先锋总队总队长。曾率山西各界慰问团到华北前线慰问抗日的第29军将士。同年11月起先后任山西抗敌决死第3总队政治主任、第3纵队政治部主任和纵队军政委员会书记(后任政治委员)、山西第5行政区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粉碎了反动军官李冠军策动的军事叛乱,指挥部队在晋南、晋东南配合八路军主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同时,为把新军建设成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40年8月率部参加百团大战。20日在山西潞城王家庄战斗中,为掩护部队突围,亲率警卫排奋勇作战。因寡不敌众,28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董天知牺牲时年仅29岁。
董天知牺牲后,牺盟总会在悼词中称他“是最优秀的牺盟领导者,是最优秀的青年模范,是最优秀的青年军事干部”。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杨尚昆题写挽联:“英气横贯比干岭,壮士常存鸭绿江。”【图:荥阳抗日指挥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