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 杨青)
观光农业让农民喜上眉梢 郑州市侯寨乡盛产樱桃。今年五一期间,记者颇感兴趣地走进这里的一家樱桃园,樱桃园的主人李凤梅欣喜地告诉记者,发展农业旅游给她全家带来了好日子。据她介绍,以前这里的樱桃成熟的时候,村民要先摘下来,然后装箱装车,运到市区和外地去卖,平均每公斤不到4元钱,费时费力不说,盛果期间人手不够来不及采摘,许多樱桃就自己凋落或烂掉了。自打近几年这里搞起了农业旅游,办起了樱桃节,周边市区的大批游客进到果园里,边摘边吃,尽情享受采摘的乐趣,还要带走一些,樱桃大多数就地消费了,卖价也相对涨了不少。
据当地负责人介绍,每年樱桃成熟时,樱桃沟每天接待游人近万人,销售樱桃一两万公斤。 眼下,在河南,一种新型农业——观光农业正在蓬勃兴起。
有关专家指出,观光农业其实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是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一种交叉型的新型农业产业形式,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等融为一体,突破了传统农业以农为本的生产经营模式,拓展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通过农旅结合,建立起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互动机制,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城市居民希望通过农业观光旅游暂时离开喧嚣的城市,寻求一种回归自然的享受,并通过参与各种农事活动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这给农业观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观光农业的发展无疑也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新渠道。
河南省观光农业发展有喜有忧
河南省的观光农业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近年来发展比较快,这是因为河南省的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河南省地处中原,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盘卧在境内,交通动脉通向四面八方,灵宝苹果、新郑大枣、信阳毛尖、息县香米等特产盛名于世,为观光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河南省各地也十分注重利用自己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观光农业。信阳茶叶节、洛阳牡丹花会、中牟西瓜节等,都是利用地方农业特色,开展名优特土产果品现场采集、现场品尝、现场加工,满足了游客的参与心理。同时,一些园区还开辟了仿古农业区和现代农业区,设置水车、石磨、牛车等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及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农业机械模型,让游人在观光区内回顾历史、了解现在、展望未来。
河南省的观光农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与河南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还很不协调。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目前河南省观光农业还没有专门的政策体系和扶持手段。
二是许多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发展规划和市场调研,设置旅游景点往往依靠单纯的模仿,缺乏特色,造成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此外,河南省大部分观光农业园区特色单一,内容稍显单调,存在着淡旺季差别,旺季车水马龙,淡季门庭冷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专家为观光农业发展支招 针对目前河南省观光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专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赵淑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展河南的观光农业,要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根据河南省省情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全省的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因此,发展观光农业不能一拥而上,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比如信阳属亚热带气候,亚热带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具有南方水乡农业景观,应发展茶园观光、茶叶采摘、水塘垂钓及种稻插秧等观光农业项目。而豫北平原则属暖温带气候,具有旱作农业景观,适宜发展棉花采摘,花生、玉米的收获以及红果、桃子、苹果的采摘。此外,许昌的烟叶、鄢陵的花卉、开封的西瓜、中牟的大蒜等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已形成一定的规模。郑州等大城市郊区具有现代农业文明景观,而伏牛山区则是原始和淳厚的农耕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对不同的游客具有不同的吸引力。
省农科院园艺专家田建民认为,观光农业应与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由于农业与自然和生态关系密切,具有自然生态、人文和市场一体化的特征,自然生态因素和人文因素是观光农业得以兴起发展的根基,而客源市场则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既要满足旅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的需求,同时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河南省的观光农业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面繁华上,而应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乡村文化的丰富营养,如历史遗留下来的有特色的建筑、丰富的手工艺品、民歌民俗等,走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实现河南省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观光农业的扶持和宣传力度,使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农村的规划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在保留历史民俗、老院子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农业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