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谁能在旅游界横刀立马,要看谁有真功夫!在武侠小说中,瞬间制敌的上乘功夫,非“六脉神剑”莫属。河南是旅游大省,该如何练就“六脉神剑”,打造旅游强省?
5月26日上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以67票表决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决议》(下称《决议》),就是要打通制约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六脉”,练就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等优点的神功,让河南旅游称雄全国旅游界。
练就神功基础牢固
大凡练就神功的武学奇才,必须具有非凡的条件。我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拥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在全国地下文物数量排第一,地上文物数量第二。
在旅游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想了解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到上海去;想了解600年前的中国,到北京去;想了解3000年前的中国,到西安去;如果要感受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追溯中华民族之根,就不能不到河南来。”河南俯拾皆文物,遍地皆故事。河南省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个能把中华民族发展的脉络、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清晰地用文物体现出来的博物馆。公元前23世纪到公元13世纪,20多个朝代、200多个帝王在中原建都,河南曾经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就自然条件来说,河南处于暖温带到亚热带的过渡地区,不仅有北方山水雄、奇、险的特色,又有南方山水的秀、幽之美。河南的红色旅游资源也独树一帜,如世界闻名的红旗渠、全国百姓皆知的焦裕禄、传奇将军许世友等等。前任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曾经说过:“中国旅游看‘三南’,自然风光看海南,边塞风光看云南,历史文化看河南。”
河南地处中原,无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线路都很发达,外地游客到河南来很方便。河南省是人口第一大省,近几年,河南省经济发展加快,老百姓腰包里有了闲钱,双休日、黄金周里,到处走走看看,已成了家常便饭,因此,旅游业的开发也成为必然。
如此丰富的资源,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原因何在呢?今年3月10日至4月15日,省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工作委员会先后赴驻马店、焦作、洛阳、开封、郑州五市进行专题调研,为河南省旅游业把脉问诊,结果发现主要问题是“六脉”不通。
“六脉”不通如何练功
观念落后
首先,一些地方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旅游资源颇具优势,但地方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有的地方把旅游业当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没有当成产业去看待,致使发展步子不大。
其次是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业积极性虽然很高,但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只注重以资源为导向的初始阶段开发,不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产品开发,影响了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产业效益。
另外,有些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思想不解放、开拓意识不强,受旧观念、老框框的约束,不能适应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河南省到2000年才成立省旅游局,所以众多的旅游资源都没有得到开发。曾经做过河南省旅游局局长的孙光华说:“开封是旅游资源很丰富的城市,为什么开封的旅游业发展很慢?当地很多人都认为开封不能发展旅游业,理由是开封本来就穷,再发展旅游,人们都过来吃、玩,他们还得赔钱招待。他们总认为旅游不是经济,要发展还是农业和工业。”
体制不顺
旅游产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发展旅游需要协调计划、财政、公安、交通、环保、卫生等诸多部门,但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缺少应有的权威,对旅游发展项目、资金、政策的实施意见都没有决策参与权,没有确立其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在管理方面,旅游部门又需要协调文物、园林、文化、水利、林业等主管部门,由于部门利益和隶属关系,统一规划、开发、宣传、管理很难。
在实际工作中,旅游局对很多部门的违规和越权行为缺乏有效管理手段,行政执法困难重重。尤其是旅游景区(点),大多为事业单位,其主要任务是保护管理,缺乏生存压力和营销理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法规滞后
河南省在全国较早制定了《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但是许多条款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配套规章制度相对滞后。尽管旅游业已被我省列入支柱产业优先发展,但缺乏与之配套的相关法规、规章和制度,政策扶持、行业管理的具体办法少,旅游业发展的法制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投入太少
河南省旅游发展资金的投入与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一是旅游开发建设经费不足,存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对薄弱的投入能力之间的矛盾,与旅游经济发达省份比更有相当差距;二是旅游宣传促销经费严重不足,宣传策划水平不高,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对客源市场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入境旅游客源的增长相对比较缓慢,接待入境游客和旅游创汇在全国的位次不高。
开发不够
河南省旅游景区(点)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缺乏开发建设的统一性和长远规划,一些地方没有按照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严格保护,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文化资源、山水景观开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初步形成一些旅游品牌,但旅游精品太少,文化景观没有培育出像兵马俑、自然景观没有培育出像九寨沟之类的世界级旅游精品。我省旅游企业小、弱、散、差,缺乏龙头带动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抗风险能力差、核心竞争力不强。
服务落后
目前旅游业行、食、住、游、购、娱六个要素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的市场和行业管理有一定难度,存在无证经营、强买强卖、价格欺诈等违法失信行为,严重损害了广大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河南的形象。旅游企业的发展也缺乏宽松的环境,制约了旅游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神功秘笈尽在《决议》
2005年5月26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快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决议》。《决议》要求,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努力实现河南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决议》针对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共有四个方面: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业地位的认识;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整合资源,努力提高河南省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优化环境,依法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孙光华副主任说,河南的旅游业正在起步,人大常委会有责任去推一把。常委会作出决议是必要的,它具有法律约束力,政府和各部门必须执行,他们想用这样一种手段表明人大推动这项工作的态度和要求。“改善党的执政能力、方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党的意志转变成国家意志,这个转变就是由人大常委会来完成的,把党的主张形成决议,交给政府执行。”
他认为,《决议》对河南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的要求,应通过各种具体政策措施逐一落实,扫除河南旅游业发展的障碍。旅游是产业,除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外,发展好了还可以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因为这个行业的就业门槛低,从业很灵活,是季节性的。这是解决就业、富民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他说:“外地游客经常吃惊于我们旅游景点的厕所搞得好,因为我们搞了300多个旅游景点必须达标的厕所。原来少林寺、龙门石窟乱糟糟的,景观不像样子,3年来那里环境大为改观,已经成了河南的招牌。焦作曾经是‘煤城’,给人感觉灰蒙蒙的,可是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它已经摆脱了给人们留下的原有印象,投资环境也改变了。”<今日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