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被正式批复,《规划》确定济源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将济源建设成为国家级能源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兴工业、旅游城市。 四大城市职能 定位济源角色 《规划》确定了济源市的四大城市职能。 国家级能源基地。济源突出的优势条件为煤炭资源和水资源的良好组合优势,山西的煤炭资源与本地丰富的水资源组合为国家级能源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条件。至2005年上半年,小浪底(180万KW)、豫源电力(27万KW)和华能沁北电厂一期(120万KW)的装机容量达到327万KW,按照华能沁北电厂的规划,到2008年和2011年,其二期和三期投产后,总装机容量达到600万KW,届时,济源市为区域电网的供电能力将达到800万KW。 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资源。济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山岭平川兼备,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生长和生存,全市动植物资源3200余种,动物中的猕猴、金钱豹、大鲵,植物中的红豆杉、连香树、银杏等均为国家或省级保护珍稀动植物。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夏二世曾在此建都,史称“原”,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境内文物保护单位260余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2处,文物总量列全省各省辖市第二。建成了王屋山、五龙口、小浪底三大景区,并与济渎庙一起,形成了济源市旅游的四大品牌,主要景区全部纳入河南省“一带四区”旅游发展规划。 晋东南地区与华东、华南地区联系的门户,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铁路方面:洛阳—阜阳铁路改建升级后,达到国家铁路二级标准,通过合肥与南京、上海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接,济源市通过焦柳线(焦作—柳州)、侯月线(侯马—月山)、晋长太线(晋城—长治—太原)与洛阳衔接,构成继陇海线、济新荷临日线(济源—新乡—菏泽—临沂—日照)和宁西线之后,与华东地区联系的第四条铁路通道,也是其中最便捷的一条通路。公路方面:国家重点公路二广高速公路和长洛高速公路在洛阳交会,进一步加强了晋东南地区与华南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联系;国家重点公路日南高速公路(日照—南阳)在菏泽与东济线(东明—济源)、济运线(济源—运城)对接,进一步贯通了晋东南地区与沿海经济带的联系。 具备较强的工业基础和发展速度。2004年生产总值完成122亿元,增长2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30美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0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进出口总额增幅及亏损企业额降幅均居全省第一位。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力争在2010年提前10年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10年,全市钢铁产量达到350万吨,铅锌产量达到1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焦炭产量达到300万吨,陶瓷达到2.5万件,努力把济源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电力基地、铅锌基地、钢铁焦化基地、陶瓷生产出口基地。 《规划》确定济源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将济源建设成为国家级能源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兴工业、旅游城市。 发展战略 确定济源建设方向 将中心城建设成为产业链升级的高端产业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培育产业集群,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尽快实现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化。在城区企业管理上,采用“扶大限小”的原则,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整治效果;在战略思想上,应转变经济发展思路,由低层次产业量的扩张转变为以延长产业链条及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为发展重点,围绕“循环经济”的战略来合理安排区内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的档次和质量,逐步使济源的经济步入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围绕资源原材料和环境发展的要求,利用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与区内外产业上移、下游企业联合,有效降低成本,在市场经济中稳步提高和健康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强力改造传统工业企业,提升内部机制,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 加强中心城旅游服务职能,大力发展商贸和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安排建设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并以此带动城市商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 加强中心城科技教育职能。发展壮大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一到两所本科院校,培育城市的科技教育品牌,通过宣传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企业进驻,强化城市的科技教育职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