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的乱石荒坡,如今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12月11日,记者在位于济源市克井镇枣庙村后坡的王莽沟林区看到,上百万株参天大树织起了一张密密实实的“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来自济源市区乃至周边城市的旅游爱好者在林间自由嬉戏,好不开心。
“从春的妩媚、夏的绚烂到秋的殷实、冬的凝重,王莽沟林区每次都带给我全新的感受。”第四次率家人到林区旅游的济源市民李佩云高兴地说。
“这个天然氧吧其实是‘人造’的。”林区负责人、克井镇枣庙村77岁的朱元英老人告诉记者。1983年,朱元英承包了村里680多亩荒山。当时山上没有一棵树,只有一些蓬草和荆棘,“鸟去无脚落,兽来无处藏”是其真实写照。朱元英带领儿孙们吃住在山上,饿了啃块干馍,渴了喝口山泉,在石缝间栽植刺槐、榆树、椿树、楝树、桐树、杨树等上百万株,使王莽沟林区成为太行山区的一道风景。
1998年,朱元英的大儿子朱文看准林区蕴藏的旅游商机,将过去十几年经商赚来的钱投入到林区,在原有树种的基础上,栽下了松、柏、竹等观赏树种和核桃、柿子、大枣等经济林木,创造了鸟语花香、绿海林涛的纯生态自然景观。他还利用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王莽沟、仙女洞、马落岭、馒头顶等人文景观进行开发。
繁茂的林木不仅释放了大量氧气,而且为山鸡、野兔等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了条件,“名不见经传”的王莽沟林区成了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市民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林区,一住就是三五天。“在这里不仅能呼吸纯净空气,还能观赏四季景观,品尝时令鲜果,舒展疲惫的身心。”爱好旅游的王宇等人已经把离市区不远的王莽沟林区作为周末休闲游的首选之地。
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态旅游环境,今年秋天,朱元英的孙子朱剑亲手为林区设计了一套道路建设方案,目前总长2000余米的环林区道路已完成大半。朱剑还依林就势,设计了一些步游道、小木屋,最大程度地为游人提供方便。
“林区旅游开发必须有专业规划。”朱剑告诉记者,前不久,他专门请来河南省豫建设计院的专家,为林区“量身定做”旅游开发方案。“当然,这一切必须在保证林区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朱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