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县级市,怎样发展旅游产业,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邓州市经过认真调研,思路洞开。他们认为,旅游资源处处有,不能把眼光只盯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上,只有避“旅游景点稀少”之短,扬“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之长,“以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客来”才是本市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长久之道。
广场文化引客来
2005年夏,邓州启动了广场文化月活动,成为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事业大发展的“发动机”。
自2005年夏第一届广场文化月活动举办以来,邓州的夏季就充满了歌声与笑语。每到晚上,纳凉的市民和游客齐聚城区广场,专业演员、业余演员,应邀的、自愿的,纷纷上台献艺,把欢乐送给这座古老的城市。
三年来,全市举办的“颂歌献给党广场文化月”活动共演出专场53场,排演节目980多个,观众达100多万人次。其中吸引前来参赛或观看演出的外地游客就达6万余人。
文化茶馆成为休闲旅游风景线
“有了纠纷求调解,平化干戈为玉帛,仇家冤家不宜结,能够容忍是美德。”行走在邓州农村,不时可以听到从乡村文化茶馆里传出农民自编的戏曲唱词。
2005年以来,结合新农村建设,邓州充分发掘本市传统文化潜力,经过认真调研,在全市创建300个文化茶馆,对每个文化茶馆财政补贴500元。文化茶馆内有政府购置和群众捐献的各种休闲娱乐设施,如琴、棋、书、报、VCD、电脑等。老教师、老艺人、科技带头人定期搜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举办讲座,并开展各种擂台赛。以信息、知识、技术小聚集为手段,使广大群众学知识、长见识、得娱乐,传承优秀民间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引领科技时尚。
二年来,文化茶馆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品牌工程,淳厚的民风吸引了周边县市观摩团体和“农家乐”游客达4.7万人次,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增收半个多亿。
“民间剧团巡演游”带出旅游新亮点
“问一声妈妈你累不累?花白的头发弯弯的背……”随着歌声,听众眼里噙满了泪花。这是邓州市“民间文工团”演出时的动人一幕。
近年来,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农民自发组建了“民间文工团”,在农活之余,他们根据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自编自演一些节目。因这些节目感染力强,表演形式亲切,又不需专门的场所、道具,收费低廉,在节日、庆典、婚丧等活动中,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现全市共有这样的“民间文工团”620个,农民说唱艺人达5000人以上。
“民间文工团”不但把文明的种子撒向了本市农村的每个角落,而且因其联络力强,与周边县市民间团体频繁交流,通过互访、赛事等形式带动了一种“民间剧团巡演游”。
从邓州城乡一路走来,你还会发现:这里每年一度的秧歌舞大赛红红火火,观众如潮;城区茶社内,大调曲丝竹之声扣人心弦;张楼的马戏形成产业,全村2000余人,人人“会两手”,马戏团演出的足迹踏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农村书屋书香四溢,人头攒动;文化下乡如火如荼,仅去年下半年就组织剧团、电影下乡70余次,送戏下乡130余场,电影300余场,向农村图书馆捐赠图书3万余册;旅游景点突出历史文化内涵,花洲书院、福胜寺塔、邓国侯吾离陵、编外雷锋团事迹展览馆等正逐步打响其旅游文化品牌。
“文化支点”撬动了邓州“本地游”和“互动游”的热潮。文化,正带动我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