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远去的村落”之大东村(下)
“远去的村落”之大东村(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31 18:30:25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老洛阳人,想必都对踩高跷的有些感情。这些“长腿大高个儿”,是逗乐的“小丑”。逢年过节,他们头上扎着彩带,脸上抹着腮红,挤眉弄眼,在看热闹的人群中走来走去,总是一副将倒未倒的样子,让人替他们捏一把汗。 高跷艺人在踩高跷时一般不说话——人声嘈杂,说了也听不到。然而关林镇大东村的人说,这些高跷艺人从前一边踩高跷一边唱小曲儿,那才叫有意思呢!

  踩高跷的为啥不再唱小曲儿了?得怪大东村的先人们。 清末民初,洛阳民间有许多高跷社。社员们多是穷苦人家出身,闲暇卖艺混口饭吃。那时候的高跷艺人多有一副好嗓子,能在踩高跷的时候唱上几段小曲儿助兴。小曲儿腔调固定,怎么唱、唱什么都有讲究,人称“高跷曲”。
  大屯高跷社,也就是后来的大东村高跷社,有个名叫解新富的,好听戏、唱戏,也好琢磨。他在农闲时挑着货郎担子游乡,长路无聊,便把所见所闻编成戏词,沿途哼唱。大概觉得哼唱的高跷曲不够有劲儿,他又自创了高亢明亮、清脆奔放的新式唱腔。
  为了把这种新唱法发扬光大,解新富在豫西各地广收门徒,其中包括后来闻名全国的曲剧名伶朱六来。 朱六来是解新富的同乡,洛阳曲子创始人之一,得解新富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吸取了京剧的精粹,改编了《苏三爬堂》等曲目,丰富了洛阳曲子的内容。

1925年正月,解新富率众弟子赴关林庙朝圣,朱六来踩着高跷唱新曲,令全场惊艳,大屯高跷社一举击败了洛阳所有的高跷班子。 想不到踩高跷的人,唱得比专业艺人还好听!既然如此,何不请他们登台唱戏? 次年,向来难登台面的高跷曲,正式“登堂入室”:朱六来受邻村百姓邀请,登上戏台演唱了一出《蓝桥会》。

  1927年,一名国民党长官邀请朱六来弃跷登台,与梆子戏班、越调戏班对擂,朱六来再度胜出。之后,朱六来等人被请到汝州,连唱了18天;再后来,嵩县、新安县等地的人也来请他……大屯高跷社便成了曲子班,轰动豫西。1934年,国民党高官张钫安排朱家班随军南下,洛阳曲子由此传播到大江南北。
  “天水唱,九常浪,搁不住六来一亮相。”歌颂朱六来的顺口溜,在洛阳城内广为流传。大东村学戏者骤多,有“出村二里地,一路曲子戏”之说,人封“曲子戏窝”。朱六来与朱双奇、张五魁等师兄弟组建的曲子班,多年后发展成了洛阳市曲剧团,青史留名。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