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南阳:以文化兴盛赋能城市发展
南阳:以文化兴盛赋能城市发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8/4 13:07:47 来源:南阳日报 点击次数:
     当黄山遗址的考古探方揭开史前文明的面纱,当南阳大剧院的掌声传递艺术的共鸣,当街头凡人善举汇流成河,当丹江湖畔文旅热潮奔涌不息……这座深植楚汉风骨的千年古城,正以文化为核心引擎,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征程中书写着最美答卷。

     南阳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吹响了以文化兴盛赋能城市发展的号角,为古城南阳锚定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坚定航向。从历史根脉的跃动到精神高地的构筑,从文化惠民的春风化雨到文旅融合的澎湃动能,南阳的文化实践不仅勾勒出城市发展的精神坐标,更为文化不断繁荣兴盛赓续传承。

根脉永续

守正创新,激活历史磅礴伟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南阳的厚重,深植于千年文明的沃土。智圣诸葛亮躬耕陇亩,一部《出师表》光耀千秋;医圣张仲景悬壶济世,《伤寒杂病论》福泽万代;科圣张衡观天测地,浑天仪叩问苍穹;商圣范蠡三致千金,树起济世疏财的商界标杆。“四圣”辉映,铸就南阳不朽的精神坐标。

    历史的光辉在当代璀璨绽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南阳5772处三普文物复查、1193处新发现成果领跑全省。八里桥遗址入选国内十大考古新闻,为夏商文明研究提供“南阳线索”;黄山遗址保护展示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通过;邓州宋金商业街遗址一期开放后,日均迎客逾千名;与此同时,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和科技手段的运用,则让汉画像石的雄浑气韵、三国风云的激荡篇章穿越时空,让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手可及。

    这些举措突破了“重发掘、轻展示”的传统模式,让考古成果从学术报告走向公众视野,让文物从地下“沉睡”变为地上“说话”。

    非遗的活态传承更见智慧。3名传承人新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使全市国家级传承人总数达13名;66个市级新项目让非遗宝库枝繁叶茂。镇平《九莲灯与编花篮》作为河南唯一代表,惊艳全国村歌大会;方城石猴雕刻稚趣盎然走进校园,南阳烙画火笔生花传承匠心,内乡宛梆古韵新声唱响网络——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静物,而是融入街巷烟火、闪耀时代舞台的“活”的艺术。

    敬畏守护根脉,创新点化历史,南阳让丰厚文化在当下奏出激越的强音,为城市发展注入深沉厚重的底气。

精神高地

以文化人,德润古城时代新风


    城市的文明高度,往往由其道德风尚的厚度决定。历史根脉汲取的养分,滋养出崇德向善的文明之花。南阳“好人现象”的蓬勃生长,正是千年文脉涵养的精神硕果。

    南阳“好人现象”的持续涌现,绝非偶然的个体闪光,而是文化沃土滋养下的必然结果,彰显了“以文化人”理念的深刻实践。在南阳,道德模范的故事从未远离生活——今年7月,南阳人陈锋荣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称号;今年6月,暴雨中王志鹏带队砸窗救人的生死时速,高考场外杨清令解衣送考生的温情瞬间,深夜街头任洪昌排除险情的勇敢担当……

    这些发生在市井街巷的凡人善举,共同构成了城市最温暖的精神图谱。仅今年以来,我市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9人入选“河南好人榜”。如今,我市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3人、提名奖8人,110人和1个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4人,全国文明家庭6户;河南省道德模范5人、提名奖6人,“河南好人”112人,河南省文明家庭9户……

    从乡村邻里的互助守望到城市职场的敬业坚守,从公益领域的慷慨解囊到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可以说,崇德向善已融入城市肌理,这一基因深植于南阳“以文化人”的沃土。桐柏县核桃树村的“村晚”入选国家级示范点,正是因其将乡土生活与传统美德深度融合;诸葛书屋不只是阅读空间,更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培育地,书香浸润中涵养出城市的儒雅气质。

    “南阳,将凡人微光锻造成精神灯塔。”当文化活动与道德建设同频共振,当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交融共生,文化便真正成了塑造城市精神的“塑形剂”,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能。

文旅融合

宛美生辉,赋能经济强劲跃升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崇德向善的城市精神,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与独特魅力。南阳以“宛美”战略为抓手,推动文化资源向发展优势转化,让“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的城市IP深入人心,彰显了文化赋能经济的强劲活力。

    业态创新让文旅产品有了“体验感”。南阳不满足于“看风景、逛古迹”的传统模式,而是推动“文旅+康养”“文旅+体育”“文旅+乡村”的深度融合。

    老界岭、五朵山的康养服务站,西峡五道幢的健康跑、丹江大观苑的健步活动,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健康生活;“活力乡村豫宛乡见”线路、吾悦摩根街区的打造,让乡村美景与城市风情交相辉映。

    这种“文旅+”的创新,打破了文旅产品的同质化困境,赋予了旅游更多文化内涵与体验价值。数据见证成效: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809.4万人次,增长4.7%;旅游综合收入482.3亿元,增长12.7%。文旅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极。

    城市IP的塑造更显匠心:“南阳礼物”让汉画像石拓片、医圣仲景香囊成为可带走的南阳记忆;世界月季博览会万花竞放,吸引海内外游客15万人次,“南阳月季甲天下”声名远播;玉雕节汇聚天下良工美玉,年交易额不断攀升,彰显“中华玉都”璀璨光华;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弘扬国粹,吸引产业巨头目光,签约项目振奋人心,奠定南阳在中医药文化复兴中的战略支点。“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的城市名片,因文化赋能而愈发闪亮,南阳正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

普惠共享

文化雨露,润泽万家幸福底色


    文化繁荣的终极目标,是惠及万千百姓。南阳推动文化发展成果如春风化雨,普惠城乡。

     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南阳以“优质服务直达群众”为目标,通过阵地升级、活动下沉、创作扎根,让文化成果真正从“书架”走进“生活”,彰显了文化惠民的本质追求。

    文化阵地的“温度服务”打破了场馆的时空边界。全市文博场馆推出的延时服务,绝非简单的时间延长,而是服务理念的转变——从“场馆下班即服务结束”到“群众需求即服务导向”。197万人次的接待量、178场活动、113次公益培训,让博物馆、文化馆从“小众殿堂”变为“大众课堂”。

     文化活动的“密度覆盖”实现了城乡文化无差别。800余场广场舞大赛、“村晚”活动燃遍城乡;3000余场“舞台艺术送基层”“送戏下乡”深入田间;18000余场公益电影点亮乡村夜晚……

    这些数字背后,是文化资源向基层的精准下沉。不同于“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全市的惠民活动注重“常态化、本土化”。南阳的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群众需要文化滋养,文化也需要群众土壤,这种“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的模式,让文化惠民真正落到了实处,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文化红利。

    文化,永远是一座城市最深厚的底气、最持久的动力。以文化为核心纽带,连接历史与当下、精神与物质、城市与群众。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勾勒的文化兴盛宏伟蓝图,正通过南阳的生动实践转化为看得见的发展成果。这座古城的探索证明,文化不仅是城市的精神标识,更是发展的核心动能。当文化真正融入城市血脉,城市便有了灵魂、有了活力、有了未来。



(作者:李金玺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