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故园遗迹 万象更生——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掠影1
故园遗迹 万象更生——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掠影1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31 17:58:5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六年前的冬天,我坐慢悠悠的绿皮火车一路颠沛到古城开封。留宿在河大附近的小巷子里,记得依稀可以看到校园里建筑群的轮廓,雕梁画柱般的中国传统建筑形态,透露出古都的大气风范与诸多风雅之意。

   恰是大学夜自习结束的时候,巷子里的小吃摊前香气弥漫、暖和热闹,学生们三五结队坐下来吃一份热腾腾的小笼包和鸡血汤,老师们散着步推着自行车就某个历史问题展开探讨,橘黄的灯光里情侣们彼此念着海子的诗歌……有一种时光倒退至80年代的气息(自由作家野夫说,那是一个世纪中唯一凸显干净的年代,那时人们清晨就在书店前排队买萨特的书,谈论哲学、诗歌和爱情)。

    年少时就对河大校园充满憧憬,不仅因为她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更因这里曾留下范文澜、冯友兰、罗廷光、萧一山、嵇文甫、任访秋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社会名家的足迹。浑朴的南大门,古雅的大礼堂,典丽的六号楼,静穆的七号楼,精巧的斋房……组成的近代建筑群掩映于古树之下。青砖绿瓦,飞檐走兽,雕梁画栋,中西交融。置身其中,一种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美感兀自蔓延开来。

    时间追溯到1912年,以林伯襄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河南教育家,在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及河南都督张镇芳的支持下,在开封清代国家贡院旧址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与当时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和上海南洋公学呈三足鼎立的局面。

    历经20世纪的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建校一百年来,河南大学严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在一代代学人的精心铸造下,逐渐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

    1915年以来,河大先后建设了六号楼、七号楼、东西斋房、南大门与大礼堂等,形成一组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吸取了部分西式建筑手法的中西合璧的优秀近代建筑群。

    近代建筑群从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0.5公里的中轴线,中轴线东内侧是“六号楼”;东外侧是分布整齐的10座斋房(东十斋),中轴线西内侧有“七号楼”;西外侧有两座斋房(西二斋),其西部有清代“改建河南贡院碑”与“重修河南贡院碑”两个碑廊。

    建筑群总体构图以主体建筑居中,前门后堂,左右斋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布局,浑厚典雅,美观实用。另外,建筑形制又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宫式建筑与河南地方建筑手法,吸收了西方建筑比如柱式、门窗等局部形式,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继承了中国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是中国20世纪初期大型民族建筑设计与建筑工程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

    2006年,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获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荣称号并通过了国务院的核定,处在第五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项。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继承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的优秀成果,其风格中西合璧,表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学校厚重的历史及冼练凝重的风貌。建筑群从整体到局部,均是中国近代优秀建筑的代表作品,堪称国家之瑰宝。


 
(作者:宋幸然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