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武公是公元前770年继位的郑国第二代国君。他姓姬,名叫滑突,也有叫他撅(juē)突的。郑武公最初把郑国的国都迁建在京城(今荥阳市豫龙镇京襄城),依靠自己的雄才大略,远交近攻,为郑国400多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郑国人民也都感到光荣,以国为姓,都姓起了郑。
郑武公为什么会把自己最初的国都迁建在荥阳的京城呢?这得从他的父亲说起。其父是郑桓公姬友。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封弟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到了周幽王的时候,周王室的心腹地带三川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同时旱情严重,民众纷纷逃亡。西北的游牧民族趁机侵扰,蚕食周王室的土地。内忧外患频发,周朝的实力和威望一落千丈。
郑桓公为了保住自己的人民和亲眷不受战争的袭扰,听从太史伯的意见,于公元前772年将财产、部族、家属迁移到“河济之南、洛之东土”的“虢(guó)、郐(kuài)① 之间”。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桓公寄孥(nú)② ”。不久,郑桓公在一次与犬戎交战中被杀。
郑桓公的儿子撅突,由于保护平王东迁有功,继承了其父的司徒之职。平王赐虎牢之地,郑武公便把郑国东迁,并在东虢和郐国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建都。这是武公东迁后建设的第一个都城。
在京城立足之后,郑武公乘机灭掉虢、郐两国,并相继把邬(wū)、蔽、补、丹、依、 (róu)、历、华等十邑地纳入郑国版图,推行包括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加固京城,扩建城邑,巩固国防的“武公之略”,为郑国的日益强盛奠定基础,也为荥阳郑氏家族扎下了根基。
郑武公为强国提出了解放“商人”的口号。“商人”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周灭商后被定为世袭奴隶。武公东迁后,看到他们是建设国家不可忽视的力量,就依靠这批力量,开发《夏书·禹贡》所讲“荥波既潴(zhū)③ ”(荥泽)的滩涂荒地,扩建包括虎牢城在内的城池。郑武公还把桓公寄孥的京城建成宏伟都城。荥阳京城虽然后来没有成为郑国最高统治者的统治中心,但京城如此的规模,早已超过了“百雉(zhì)④ ”,并且还有桓公的“大宫”(宗庙)在,因此当后来庄公弟叔段占据此城时,祭(zhài)仲就对庄公说:“郑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如此宏大的工程,显示了武公之略的宏伟气魄。恢宏的京城在秦汉时期被降为京县,因超过县城的标准,而在城中建了一道东西城墙,群众称之为横城。所以,现城址呈“曰”字形状,京县是把京城一分为二使用的,至今京城的中间还残存着京县的残墙墩儿。
郑武公还兴办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郑武公的进步政策调动了人们建设郑国、保卫郑国的积极性,历史上的“弦高犒(kào)师退秦兵”和“烛之武缒(zhuì)城退秦师”⑤ 的故事,就是郑国人积极主动保卫国家的表现。
就在郑武公雄心勃勃地推行“武公之略”的时候,周平王对郑武公如此开疆辟土极力扩张产生了猜疑,并欲收回虎牢以东的赐地。于是,郑武公不得不在周平王六年迁都于郐,在今新密市郊刘寨建起了新都。至此,武公继承父志取虢郐十邑之地,“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主芣(fú)、 (guī)而食溱(zhēn)、洧(wěi)”⑥ 的雄图大略基本实现。公元前744年,在位27年的郑武公逝世。郑武公死后葬于荥阳敖山的飞凤顶,因敖山衔广大武公之德,又名“广武”。
郑国从郑武公开始,不仅把最初的国都定在了荥阳的京城,而且奠定了郑国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因此,特别受到后人的尊重,遂用带“武”的地名来纪念郑武公,广武、原武、阳武、武德、修武,这些带“武”字的古县名当时都在黄河南岸的广武山周围,都是为纪念武公的盖世功德而得名的。2004年,荥阳还在市区入市口建造了郑氏三公(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像,这尊高28.1米的紫铜雕像,是荥阳的标志之一。
【注释】①虢、郐:周代诸侯国名。虢,此指东虢,在今郑州市西北、荥阳一带;郐在今新密东北。
②寄孥:寄托妻子、儿女和奴隶。
③荥波既潴:荥波,古荥泽,在荥阳东北,荥泽淤塞的年代大致在东汉初年。潴,水积聚的地方。
④百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⑤弦高犒师退秦兵: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军,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烛之武缒城退秦师:缒城,由城上缘索而下。晋、秦联合围攻郑国,派烛之武去解除危机,夜晚用绳子吊下烛之武出城,临危受命,说退秦师。
⑥这几句的大意是:前面颍水,后面黄河,左边洛水,右边济水,作芣、 二山的主祭人,喝溱、洧二河的水。颍水:《国语》原文作“华”,但据上下文看,当为“颍”字之误。芣、二山: 山:即大隗山,又叫具茨山,在今新郑、新密境内。芣山,所指不明,大概也在这一带。溱、洧:溱水流入洧水,洧水就是源出登封,流经新密、新郑等地后流入颍河的双洎河。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