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联姻“瓷都”, 牡丹“开”在瓷器上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22 16:39:36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魂,瓷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两者在世界上都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倘若这两种国粹合二为一,将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变化和巨大影响?我市和“世界瓷都”景德镇,就联手创造了这样的艺术奇迹。
1.洛阳牡丹,“开”在“瓷都”的瓷器上
近日,洛阳东方书画院院长叶维莉从江西景德镇带回几件瓷器,青花瓷明净素雅,釉里红瓷富丽华贵,“世界瓷都”名不虚传。内行人稍加留心便发现,这些瓷器上烧制的牡丹图案,有浓郁的洛阳风格。
“景德镇也有专门在瓷器上画牡丹的画师,他们往往追求笔触细腻、勾勒入微,而洛阳人画出的牡丹形神兼备、笔墨酣畅,二者大有不同。”
一名观者直言。叶维莉听罢笑道:“这正是我和景德镇的瓷艺大师合作的作品。”
近几年,洛阳一批优秀画家纷纷与景德镇瓷艺大师合作,将牡丹画“移植”到精美的瓷器上。其中,既有河南省美协顾问王绣、洛阳市美协主席文柳川、洛阳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建京等洛阳画界的领军人物,也有吴非、李建杰、刘灿辉、王豫明、刘翠霞、朱勤英等洛阳画家中的翘楚。据不完全统计,有十余名优秀的洛阳画家与景德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不定期在景德镇进行艺术创作。
合作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洛阳画家根据创作需求提出对瓷器器型、质感等的要求,由景德镇的瓷艺大师拉坯塑型,画家在素胎上作画后入窑烧制;另一种合作更为紧密,除制瓷步骤,当地的工艺美术大师也加入创作,你画牡丹,我画鱼虫,取长补短。
于艺术本身而言,雍容的牡丹化作素胎上明快简洁的勾勒,经高温烧制变化万千,温润可触。于画家而言,在瓷器上作画,拓展了自身的创作领域,也为牡丹文化找到了新的艺术载体。于收藏者而言,国画大师与瓷艺大师的心血集于一器,碰撞融合,每件都是高品质的艺术孤品。不管是艺术价值还是市场价值,洛阳牡丹画与景德镇瓷器的“联姻”都产生了“1+1>2”的效果。
2.洛阳画家,为何大批远赴景德镇
是什么促使洛阳画家不顾舟车劳顿远赴景德镇,守在窑口创作、等待? “首先是艺术之美吧!” 叶维莉谈起首次在老师王绣的工作室中看到牡丹在瓷器上“盛开”的情景激动不已:“你无法想象原本在绵薄的宣纸上的创作,因为与瓷器的结合,灵动立体,可碰可触,甚至可以保存千年而不朽……”
作为中国新牡丹画派的创始人,王绣在牡丹画上的造诣有目共睹,但刚开始在瓷器上画牡丹时,她也经历了一个“陌生而有趣的学习过程”。
画青花瓷用的青花料在烧制前,颜色是水泥般的深灰色,初次用画笔蘸上青花料,王绣心里直犯嘀咕:这灰面儿似的抹都抹不开,咋能画出牡丹的韵味呢?随着一次次实践,她逐渐摸清了料性、釉色的“脾气”,越来越得心应手。“这种尝试、创新的过程,对每个画家来说都是难得的学习和提升机会。”王绣说。
对更多青年画家来说,景德镇给予他们的,还有许多在其他地方难以想象的机会和惊喜。在艺术创作上,景德镇呈现了极大的开放和包容,在一个窑口,你身边埋头作画的,可能是万人敬仰的国画大家;随手给你指点一二的,可能是国内顶尖的瓷艺大师。“这些人,平时只能闻其名,可现在他就站在你旁边,告诉你这片花瓣的青料应该薄一些,那个瓷瓶的构图应该调整下,这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叶维莉说。
豁达开放,景德镇钟情洛阳画家
同样一个瓷瓶,经技师之手作画,固然精美,却易落俗套,当国画大师们将自己的艺术理念注入其中,其价值岂止成倍翻升。景德镇赐予画家一个新的创作载体,画家回赠以艺术的提升,实现双赢。对于洛阳的牡丹画家们,景德镇更是情有独钟。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祝正茂教授在景德镇赫赫有名,他与叶维莉之间的合作已近4年。一幅瓷板画,叶维莉描画牡丹,祝正茂勾勒鱼虫,取名“富贵有余”。叶维莉询问为何要跟她合作,祝正茂说:“你们洛阳人前有古都千年底蕴,现有牡丹围绕身边,画牡丹,谁画得过你们?”
此外,在景德镇,中原画家群体的豁达与开放也广受好评。或许自古处在四通八达之地的缘故,洛阳画家在教授观摩、技法互传方面从不吝啬,给景德镇当地的技师和爱好者提供了学习机会。
交流融合,促进文化艺术再度繁荣
在张建京看来,艺术之美是共通的,随着各艺术领域的不断交流渗透,洛阳画家到景德镇创作的类似现象会越来越常见。王绣说,这种现象是近年来文化艺术领域繁荣发展的表现,艺术承载更加多元化、多渠道,画家们的艺术空间也更广阔。当这些艺术品走向市场,对于丰富我市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也有积极作用。
还有观点认为,自古文化艺术的高度繁盛,与交流、融合密不可分。以洛阳的文化瑰宝唐三彩来说,恰是西域的胡人牵引骆驼而来,中原才留下了“三彩骆驼”这一艺术珍品。在与景德镇及其他地方的交流融合中,洛阳的文化艺术,或将迎来新的繁盛阶段。
(作者:王妍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