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河洛民俗】双辘轳
【河洛民俗】双辘轳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19 18:59:39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河洛地区常发旱灾,创造条件抗旱是农民们的首要任务。在井筒较深的二级台地上,利用双辘轳拐水浇地,在当时算是可行的抗旱措施之一。
    双辘轳主要由辘轳和辘轳架子两部分组成:辘轳是个由十来根木条围成的圆柱形笼子,所以这种辘轳又叫“棂子辘轳”,中间穿一根轴,轴两端各安一个枴把;辘轳架子通常做成如图所示的木架,两头的横梁上各安一个“铁窑窑儿”(简易轴承),用来安放辘轳,缠上辘轳绳,绳两端各拴一个大木桶。
    操作时由两个人拐辘轳,一个人往农田沟畦里改水,三个人就可开始抗旱作业了。抗旱期间,分秒必争,因此往往送饭到田间,喝点水,吸袋烟,短暂休息也是农民们的田间乐趣。 





(作者:胡树青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