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活化传统村落 留住美丽乡愁
活化传统村落 留住美丽乡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19 18:54:57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日前,国家七部委公布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洛阳新安县石井镇东山底村、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栾川县三川镇火神庙村抱犊寨、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4个村落入选。至此,洛阳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已达14个。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是田园生活的最后守望地,也是人们的乡愁栖息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如何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1 现状:传统村落亟待保护活化
    “快来看!咱村入选了!”近日,看到报纸上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消息,新安县石井镇东山底村原村干部王绍祥拿着报纸,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喜讯告诉邻居们。
    东山底村位于新安县石井镇西北方向,西临黛眉山,北临黄河。这个九岭八洼八面坡的传统村落,至今保留着完整的明代及清代四合院,如杨家大院、张家大院、王家大院、于家民居等,并有黛眉行宫、黛眉庙、古树、古井等历史遗迹。建于1687年的王家大院至今还有人居住,初冬的暖阳照进大院里,斑驳的土墙外层材料已经脱落,门楼上精美的石刻门匾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从市文物局、市住建委了解到,洛阳入选的14个中国传统村落,大多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这些传统村落地理位置大多较为偏僻,交通不便,亟待进行有效保护。
    2 蝶变:传统村落华丽转身的卫坡样本
    传统村落如何实现保护性发展?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的华丽转身或许可成为借鉴的样本。每天晚饭过后,卫坡村村民卫凤森一家就会从新建的两层半的连体式“别墅”里走出,到家门口的卫坡村文化大院锻炼身体。 去年11月底,卫凤森家从200平方米的老宅乔迁到320平方米的安置房里。安置房在村民搬入之前已经全部装修好,可以“拎包入住”。


    这里的老宅,就是获批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卫坡古民居。清初,卫氏先祖卫天禄由济源迁此置业,这里出过53位秀才、监生,文武官员达28人。这里现存清代古宅16处,被一条长180米的青石板路南北分开,街南全是五进院,街北则是三进院,天井窑院12所,房屋567间,靠山窑28孔。整个建筑布局错落有致、设计精美,院内建筑多为青砖白缝,建筑的装饰更是多种多样,包括石雕、砖雕、木雕、彩绘、壁画等。
    卫坡村党支部书记卫世龙说,卫坡古民居是豫西地区规模最大、种类最全、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现存古建筑是卫氏家族鼎盛时期的见证,但因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已经残破不堪,不少院落阴暗、潮湿,村民自己想修却无能为力,住在这里非常不安全,对古建筑的保护也不利。
    如何活化这些民居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让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2011年,洛阳魏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卫坡村村委会达成协议,制订保护性开发方案——以卫坡古民居保护性开发为中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全面修复现有古民居的基础上,投资15亿元,打造集古民居参观、文化交流展示、民间文物交易、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整个工程分3期进行。一期工程对清代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性开发,目前已投资1600万元,完成安置房建设和北院古民居维修;二期工程将在古民居南侧建书画院、森林氧吧、垂钓园等;三期工程继续往北发展,打造一条复古的商业街道。
    通过民间资本的引入,卫坡古民居得到及时修缮保护,也给村民们带来了经济收益。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卫坡古民居的保护性开发,为我市其他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范例。
    3 观点:吸纳民间资金 保护与发展并重
    据介绍,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的自然村数量从362万个减少到273万个,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怎样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毛阳光认为,古村落、古民居是不可再生资源,要保护性开发,必须规划先行,在规划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保存村落风貌和建筑遗产的原真性和其代表的时代遗存的识别性;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可以适当考虑引入民间资金。毛阳光表示,对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仅是对建筑的保护,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活态传承,这必将为古村落再生带来新机遇。

(作者:常书香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