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县令罗景恬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8 10:53:5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清代的祥符县指开封。民国二年(1913年),改河南祥符县为河南开封县。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罗景恬任祥符县令。但是,光绪年间所修《祥符县志》对他的记载并不多,除在当年“县令”栏内记其姓名之外,仅在其名下写了7个字:福建漳浦人、监生。说明了他的籍贯与出身。为了研究晚清开封史,特别是研究太平天国攻打河南前后汴地上层动态以及当时清军的军需供应,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罗景恬。因为他主汴之时正值太平天国攻打河南前夕,他任祥符县令不久,又任清军同知,终日为清朝政府筹措军火粮草而奔忙。他筹措军需的详情,反映在当时写给上级的汇报性信函中。这些信函不仅十分具体地说明清军在开封和朱仙镇筹措军需的详情,同时还生动反映了相关人物的活动与思想。罗景恬写的这些信函共计18封(有的信写成后又补写一封,共计20封),原件经过装裱保存完好,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在军机处档折中,有一份关于“奏请以罗景恬调祥符知县”的档案,它由河南巡抚李调补山东巡抚期间所写,写于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二十一日。由此可知,罗景恬是在咸丰二年五月开始担任祥符县令的。另据清华大学图书馆编《清代缙绅录集成》记载,罗景恬任祥符县令之前,已在河南杞县当了5年知县。他任祥符县令的时间约一年,又改任清军同知,驻朱仙镇,承担了极其不易的军需供应工作。可能因他工作称职并有成绩,不久即升为开封府知府。到了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罗景恬再任河南彰德府知府,直至同治四年(1865年)。另据同治三年开封举人陶应逵朱卷,罗景恬是他的知业师,说明罗景恬曾任河南乡试考官。福建漳浦人罗景恬不仅曾任祥符县令,而且后来又任清军同知驻朱仙镇,再升任河南两个重要地区的知府,还当过河南乡试考官,所以,他的官宦生活主要是在河南度过的。
因罗景恬长期在豫为官,故一家人在开封生活多年。他无子,据说有10个女儿。女儿们成人之后,有的便在河南成家。他的长女嫁与开封人裴季勋,另有两三个女儿嫁与在河南为官的江浙一带的人,如他的幼女嫁与在河南任职的浙江桐乡人金崇干,金崇干任运同衔河南淅川抚民分府。因此,他的一些外孙是在开封长大成人的。罗景恬的长婿、开封进士裴季勋英年早逝,因为他是收税殉职,受到清朝政府优恤,给予云骑尉世职。长婿去世后,罗景恬将失偶的长女及两个年幼的外孙接到自己家中,给予他们良好的文化教育,并教导他们正直做人。所以,两个裴姓外孙始终不忘外公的养育之恩。裴季勋长子裴维在光绪六年庚科会试朱卷中特别写明,自己是在 “慈侍下”、“庭训”和“外祖训”下成长的,同时,又在交代母亲罗氏家世时,说明她是“盐运使衔花翎候补道历任河南杞县、祥符县知县,清军同知,开封、彰德府知府讳景恬公女”。裴季勋的次子裴维信则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出嗣,以续罗氏香火。
罗景恬的最后职衔是盐运使,即三品官,又曾两任知府,因为官比较清廉,身后除住宅及汴郊小块墓地外,再无其他财产。曾任开封府知府的罗景恬,其住宅在徐府坑街东头路北,是一所能通到北书店街的四进院落。此宅后由其外孙裴维信继承。在1920年前后,裴维信将九子裴引更名为罗裴引,嗣罗氏。不久,裴引得一双儿女,裴维信视其为罗氏后代,起名罗启秀、罗程华。据裴引晚年所述,罗景恬除有一处住宅及小块墓地外,再无其他财产。因此,他虽嗣罗氏,并没有继承什么遗产。因他无独立住宅,罗景恬夫妇的灵位、画像便摆放在裴宅的东厢房。罗景恬夫妇的画像是二人并坐、身着清代官服的彩色画像,罗景恬的面容略显清瘦。可惜这件文物在“文革”中被毁。
《福建通志》、《罗氏通谱》记载了罗景恬的上代,主要是对其高祖罗士、父亲罗光的武功记载颇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的《英兰坡存札》中有罗景恬手迹。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中,有罗景恬父亲罗光、次兄罗景鄂的档案,它说明罗景恬父兄的为官简况。在近代文坛上,有一些名人是罗景恬的外孙或外孙的后代。
罗景恬的上代战功赫赫
后代文人辈出
罗景恬出生于福建漳浦的一个武将之家,上代战功赫赫。罗景恬祖籍广东铙平,清初,入籍福建漳浦。漳浦是福建南部的一个沿海县,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所以,漳浦与台湾生活习俗相近,人员交往密切。清代收复与平定台湾时,因漳浦罗氏屡建奇功,使其成为世袭骑都尉之名门。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一书中,有罗景恬的父亲罗光的一份档案,此档案记载,罗光先任“世袭骑都尉”,而后改任“福建闽安水师左营都司”。他于乾隆四十四年世袭骑都尉之后,赴台参战有大功,到嘉庆元年正月,“补江南苏松镇标奇营游击”;嘉庆二年三月,因“打仗出力”而“赏戴花翎”;嘉庆十三年七月,“补吴松营参将”;嘉庆二十年,任京口副将(从二品);嘉庆二十四年,升为正二品的浙江黄岩镇总兵。由此可知,罗光能成为二品衔的武将,是从世袭骑都尉开始的。罗光为什么能够承袭骑都尉?在《福建通志》的“罗光传”中记载颇详。这是因为他的曾祖,即罗景恬的高祖罗士有军功,才得此世职。罗士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随施琅征台湾,以功授左都督,并且获得了清廷赐予罗家的“骑都尉世职”,即漳浦罗氏每一代都可承袭“骑都尉”这一职务。罗士的儿子,即罗景恬的曾祖父罗鸣淇,便承袭了这一世职,而且从此之后官位上升,最后升至温州游击。但是,罗鸣淇的儿子罗若桐,即罗景恬的祖父,不肯承袭此职务,于是,便由罗景恬的父亲罗光承袭了这一世职。
《福建通志》详记了罗光承袭骑都尉世职以后的武功。他在乾隆四十四年世袭骑都尉世职之后,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抵台参战,因在多次战斗中建立奇功,又受过重伤,故以军功屡得升迁。该志详记了他受重伤的经过及在御前验伤的细节,在对方“炮雨发”时,他被“飞铅中胸背,救归。越二日始苏,而铅子已嵌骨,令医剜之,不得出,久之,伤始平复”。所以,嘉庆二年(1797年)罗光赴都晋见时,嘉庆帝“奏太上皇于乾清宫,询在台打仗情形,命御前大臣验视伤痕”。此外,该志还说,罗光虽是武将,却重视文化,“戎政余闲,不废吟咏,在南山任日,启百蹀诗社,与胡长龄、马有章、冯元锡等相唱合,为一时名流之盛”。武将罗光还有文学著作,因他字朗亭,故所著诗集名《朗亭诗》。
罗光有四子,长子名不详,次子罗景鄂、三子罗景含、幼子罗景恬。任祥符县令的罗景恬虽是武将之后,因受其父重视文化的影响,择婿和教育后代特别重视文化素养。据裴季勋朱卷,他考举人时已聘杞县知县罗景恬的长女。这说明,在裴季勋尚无功名与官职时,大约因为裴季勋出自文化底蕴厚重的开封裴氏家族,且本人才华出众,罗景恬才将长女许配与他。罗景恬是有眼光的,不久,裴季勋便考中了咸丰辛亥恩科河南乡试的第16名举人,次年,联捷成进士。罗景恬的另外两位女儿,分别嫁与有学问的浙江海盐沈守谦和浙江桐乡金崇干。沈守谦文采出众,官至徐州兵备道;金崇干是运同衔河南淅川抚民分府。所以,在上代重视文化的熏陶与培养下,罗景恬的外孙们及外孙的后代多有文采。如他在汴的四个外孙金绍熙(字述青)、金绎熙(字巽青)、裴维(字韵珊)、裴维信(字实甫),都是当时的文坛名人。在清末民初的开封,衡门诗社是一个极为活跃的社团,金绍熙、金绎熙、裴维信三人是其主要成员,他们三人的很多诗篇被收入《衡门社诗选》和《衡门社诗钟选》。裴维则是京城咫村词社的创始人之一,其《香草亭词草》现在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望海潮》词由国家博物馆收藏,其《香草亭诗草》长期存放于裴氏旧宅,现经深圳大学文学院徐晋如先生努力,已经发排,即将问世。罗景恬的五婿沈守谦,有著作传世,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了他所编《沈氏家谱》(清刻本)、《宗谊录》(清刻本)。沈守谦的孙女沈祖,即罗景恬重外孙女,是当代著名女词人。2009年浙江省海盐县举行学术研讨会,纪念沈祖先生百年诞辰,她被文坛誉为当代李清照。沈祖之夫程千帆,是当代词学大师。程千帆、沈祖的外孙女、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的张春晓,即罗景恬的玄外孙女,是当代词坛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值得深入研究的罗景恬手迹
在《英兰坡存札》中有罗景恬手迹,它既是文物,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
英兰坡,指瑛。瑛,字兰坡,咸丰初任开封府知府,升道员。咸丰三年(1853年)瑛帮助河南布政使郑敦谨在徐州、宿迁办理粮台。所谓粮台,是清代官署的名称,它是行军时沿途所设管理军粮的机构。在罗景恬任祥符县令或清军同知时,负责筹集军需用品供应粮台。所以,他常以书信的形式向瑛请示汇报。从咸丰三年二月至七月,共给瑛写了18封信,既汇报工作,又讨论军情,因而是研究开封近代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
《英兰坡存札》中的信件,不是瑛所写的信,而是他收到的信。他收到别人的来信之后,积累到一定程度,能构成一册时,便进行装裱。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瑛兰坡藏名人尺牍墨迹》共142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英兰坡存札》,共有两函10册。罗景恬写的18封信原件经过装裱收在《英兰坡存札》中。在《瑛兰坡藏名人尺牍墨迹》中,有个别人的信中涉及“霭人”之事。罗景恬字霭人,此信内容也是关系到罗景恬的。
研究太平天国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守常把罗景恬致瑛的18封信,再加上周尔墉、王宪二人致瑛的信函共30封,收录在一起,定名《瑛藏札》,并对这些信件加以标点和注释,还写出一份说明,成为一篇研究太平天国北伐的学术性文章,收入在《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一书中。张守常教授认为,罗景恬等三人所写的这些信函主要写于太平天国进入河南之前,只有罗景恬的最后一封信写于太平军自怀庆撤围而西去之后,其内容主要是,在咸丰三年上半年,当太平军攻下南京和遣军北伐时,“河南官绅焦急忧虑和筹措防堵等情况”。所以,不论是研究太平天国,还是研究开封近代史,都应深入研究罗景恬手迹。
(作者: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