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公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关公的忠、义、仁、勇、和诚信精神。待事以忠,待人以仁,以义取利,以勇精进,这种精神如今已然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和大义,成为社会发展与和谐的根本。关公文化不论在产生后的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还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影响中外。在海外,只要提到关公,人们就会想到中国,想到龙的传人。关公又似乎成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信仰的华人的民族代表,成了凝聚炎黄子孙的信仰纽带。
许昌不仅是三国胜地,曹魏故都,还是关公文化的发祥地。这里不仅有关羽留下的众多历史遗址遗迹,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这些遗址遗迹和故事世代相传,深入民心。在民间说到关羽,说他是“头枕洛阳,身在当阳,魂归故里,功在许昌”。所以余秋雨先生说:许昌是关羽的“生命现场”。
关羽曾两次来到许昌。第一次,他在这里留有关羽进入许都住的驿站“张公祠”、刘关张拴马而长出松、柏、桧不同枝桠的“三姓柏”、关羽向刘备陈述曹操许田射鹿的“陈曹”地名。第二次到许昌,留下的遗址遗迹更多。有曹操接关羽的“接关亭”,关羽一夜愁白胡子的“白胡子关帝庙”、曹操赐给关羽现存唯一的关宅“春秋楼”、曹操款待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丞相府”、关羽挂印封金的“封金堂”、关羽拜别曹操的“灞陵桥”和八大关庙之一的“古关帝庙”、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的第一关“东岭关”等。现存有世界最大的室内关公像、还有进入吉尼斯记录的室外最大的关公石雕等。关羽留在许昌的这几十处遗址遗迹每一处都是对关公文化核心实质“忠、义、信、勇”的具体阐述和说明。
许昌敬奉关公的习俗由来已久,可谓是村村有关庙,家家敬关公。这里不仅有大型的关公大庙会,还有关公文化研究会。近些年许昌市委市政高度重视关公文化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招商引资打造“关帝弘义”文化区域,借助关公文化资源整合,来打造中国的诚信之都,既是对关公文化保护传承,也是对它的发扬光大,构建诚信理念,让其和谐社会,惠及百姓。
诚信理念的构建,就人而言,它是铸就人格魅力的力量;对企业而言,它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它是正常的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它就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力量。直到今日在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关公塑像,关公形象已成为海内外华人相互认同相互凝聚的精神纽带,正如于右任先生题关帝庙联所表达的一样:“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因此大力弘扬关公文化,对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对于促进社会文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年每年都有海外华人华侨和国外华人社团到关公文化的发祥地许昌来拜谒关公,他们认为只有到许昌来才是找到了关公文化之根,找到了忠、义、信、勇之源。
(二)
关羽一生曾两次来到许昌。分别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和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建安三年,关羽第一次入许。那是在刘备、关羽和张飞协助曹操在下邳打败吕布后,受曹操邀请,刘、关、张于当年十一月到许昌面君封赏。
当年的刘、关、张就住在汉魏故城的皇城根下的一处驿站内。驿站位于许昌东18公里张潘乡古城西北隅一座8米多的高台上,后老百姓有感于关羽和张飞对大哥刘备的忠义,就把这处驿站改作了张公祠,用来纪念关羽和张飞。当时住在这里的刘、关、张为了保全实力,非常低调的以种菜的方式来韬光养晦。“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现存于许昌的张公祠坐北向南占地20余庙。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50余间,风格融佛、释、道于一堂,鳞次栉比,巍峨壮观。其中主殿四楹,庙中奉祀刘备、关羽、张飞。
据说,清嘉庆年间许州知州包敏外出巡视路过张潘古城村,见张飞庙规模宏大,而附近属自己老祖宗的包公庙殿堂十分简陋,心中很是不平:“包大人为官清正,替民谋福,为何祠庙如此寒酸?张益德何德之有,竟受那么高的待遇?”遂下令把包公庙里的包拯塑像抬到张公祠里供奉,但又未重建祠庙。就这样,至今庙内同置张飞、包拯塑像。由此,当地人称张公祠也叫包公庙。
庙内有明嘉靖七年(1528年)《重修汉司马张公祠》碑一通,长2米,宽0.65米,厚0.17米,圆首方座,正字楷书,文字完整,碑文盛赞张飞的智勇节义。
近几年,张公祠中的汉砖流失极快,只剩垒在庙内各殿墙上的,地上再难找到。但前来观瞻的游人还不少,特别是三国文化的爱好者。每逢年节、初一与十五,刘、关、张的后裔及族人,以及当地的百姓多有前来祭祀的。有人题诗曰:
张公祠礼刘关张,人之师表忠义王。
诚守仁义礼智信,刚正神勇兴汉疆。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