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宋都茶香今又再
宋都茶香今又再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3 9:51:5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封茶文化底蕴深厚
    摊开历史的长卷,武夷山胜景以其“日月往来苍翠柯,烟霞舒卷画图中”的独特意境邂逅历史长河里的酽酽茶缘!武夷山茶文化历史悠久,它不仅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也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引种地,更是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11月16日至18日,以“茶与养生”为主题的第8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福建省武夷山举行,吸引了海内外参展企业600多家,应邀参会的各类嘉宾、客商、专家、学者达万人。其间,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东代表开封市茶文化界向与会嘉宾、客商进行了宋茶表演,考察了北宋贡茶发源地之一北苑御茶园遗址,与主办方、承办方高层领导进行了洽谈对接,商讨明年启动建瓯-开封宋代贡茶之路以及在2016年在开封市举办第15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事宜。主办方、承办方均对开封市近几年来秉承宋代茶文化发展茶产业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称赞。

    在此之前的10月22日,2014杭州国际体验日暨第二届南宋斗茶会启动仪式在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街五柳巷举行。来自开封和杭州的茶艺师在仿两宋斗茶、宋代茶百戏、茶汤鉴评、茶汤对茶样等项目中同台竞技,为现场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南、北宋茶的大比拼,生动还原了宋代茶文化巅峰时期的点茶、斗茶和茶百戏等记忆,再现了宋茶文化的魅力。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新西兰、意大利等32个国家的驻沪领事、文化参赞和商会代表等100多位国际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在《梅兰竹菊》斗茶比赛和茶席设计比赛中,开封市茶文化使者杜凤云和王东喜获殊荣,为开封争得荣誉。据市宋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丰智利介绍,为参加此次活动,杜凤云和王东对宋茶点茶技艺进行了数百次的研究实验,按照宋代《大观茶论》的描述,较好地还原了点茶、茶百戏、茶画的历史风貌,还精心策划、设计了代表开封文化特色的茶席。
    在斗茶会上,杜凤云和王东分别参加了点茶比赛和茶席设计比赛。经专家评审,杜凤云的点茶作品以汤色白如凝雪,咬盏持久,乳饽呈现“云头雨脚”的意境,荣获第一名,打败了去年的杭州擂主,为古都开封赢得荣誉。而王东的茶席设计也不逊色,荣获了人气优胜奖。在茶画表演中,王东利用茶粉和膏在点茶乳饽上点出的《蜻蜓点水》美景,逼真传神,活灵活现,引得中外宾客称赞不已,成为斗茶会上的精彩看点,凤凰卫视等媒体纷纷采访报道。

“这是开封承接2016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之后首次参加的大规模交流活动,不仅展现了开封选手精湛的技艺,而且扩大了开封宋茶文化的影响。”丰智利评价说。今年5月28日至29日,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在遵义市湄潭县举行。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会上,一致通过了开封市的承办申请,确定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将于2016年10月18日和中国开封第34届菊花文化节同时举行。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是国际茶界最高规格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每两年一届,是世界茶人相互交流的重要盛会,被喻为国际茶界的“奥运会”。自1990年创办以来,该研讨会已先后在韩国、马来西亚和浙江杭州、湖南常德、云南昆明等地举办了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开封举办,也是国际茶文化盛会首次移师中原。
    一系列茶界盛会缘何会频频闪现开封的身影?开封缘何能如此受青睐?“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丰智利说,“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斗茶艺术发展和鼎盛之时。开封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北宋东京(今开封)茶坊、茶肆遍布街市,以宫廷茶文化的形成,市民茶文化的普及,点茶法的兴起和斗茶之风盛行,大量茶著作的涌现等为突出特点的宋茶文化得到了充分展示和体现,是一座非常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宝库,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宋代茶风茶道盛行天下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灿烂多姿、影响广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被列为世界近千年来影响全人类生活的100件大事之一,并居第28位。
    中国人饮茶,始于神农,三皇五帝时有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丰智利认为,中国茶史,虽然可以上溯到神农,但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却是在唐、宋、明三个阶段,故有“唐煮宋点明沏泡”之说,说的就是唐、宋、明三个历史时期饮茶的方式:唐代是煎煮,宋代是冲点,明清是沏泡。
    唐代以前,我国的茶叶生产发展缓慢,茶叶只是传统农业的附庸。唐朝陆羽的《茶经》的出现,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茶的起源、历史、种茶、制茶、煮茶、饮茶、茶器具等有关茶的各个方面。在陆羽和《茶经》的影响和倡导下,茶的饮用和茶文化,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唐代中叶以后,随着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空前发展,在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上有了不少发展,并在宋代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北宋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风兴盛,茶的品饮由唐之煮茶演变为点茶,点茶在娱乐方面又进一步发展为斗茶。
    “斗茶之法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建州,时称‘茗战’,入宋后有点茶之名。”丰智利介绍,北宋初年这种民间斗茶习俗在社会尚未达到广泛流行的地步。北宋中期,担任福建路转运使的蔡襄,专门对建州地方的斗茶进行精心的研究,撰写了《茶录》一书,专讲斗茶时对茶的加工要求、斗茶的工具和方法等,从而为斗茶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宋晚期,徽宗皇帝赵佶更进一步精研斗茶艺术之道,著《大观茶论》,号召“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在他们的倡导下,上行下效,于是斗茶风靡朝野。
    北宋时期,海内晏然,统治者实行了重文轻武向文人倾斜的政策,大量的文人在朝廷担任了一定职务,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在当时安定的背景下,这种优厚的待遇、清闲的生活,刺激了对茶艺的进一步探讨,茶艺的发展又为生活增添了娴雅的情趣。二者互为因果,便是斗茶风行的内在原因。宋代以文立国,文人生活中的位置日益重要,由于文人的参与,大大助长了风雅茶事的流行,有力地宣传了宋代茶文化。文人的参与,客观上起到了推动饮茶风尚的发展和斗茶的兴起。
    北宋东京当时是全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中心,宋代茶风、茶道盛行天下。作为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上承唐五代,下启明清朝。宋人以茶为雅,以拥有上品茶为荣的风气盛行于宫廷和全社会,从而为斗茶的形成和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空间。北宋茶叶的生产和运销是官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而京城东京则是一个茶叶加工和销售集散地。当时,由于南方官员、商人、士兵、水手及其他杂工在京者甚众,使饮茶之风迅速在各阶层盛行。
    斗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为了取得斗茶的最佳效果,人们在使用工具、原料制作、斗法技巧上都精益求精,使斗茶逐步发展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美。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釉茶盏争辉的直观景象,令人赏玩不已。还有斗茶时盏面的汤花保持得是否持久,直到花散水出,先出为负。“这种等待的过程使人产生一种希望和期盼,负者找出不足为下次比赛留下希望,胜者分享成功的喜悦。故而当人们通过斗茶品茗进行物质消费的同时,也有精神的享受、心理的愉悦。”丰智利坦言。
    “斗茶,对繁荣充实中国茶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堪称中国传统茶文化中一支绚丽多彩的奇葩。”丰智利认为,日本的茶道所采用的就是北宋开封的点茶法,至今从形式上看仍然隐含着宋代茶文化。除日本外,还有朝鲜,在高丽时期,也是采用点茶法,就是把膏茶用磨磨成茶粉末,然后把汤罐里烧开的水倒进茶碗,用茶匙或茶筅搅拌形成乳化后饮用的办法。由于点茶法的“点”是斗茶过程中重要一关,胜败往往在此一举,所以斗茶也称点茶。因而,北宋斗茶也直接影响了高丽茶礼。由此可见,斗茶的形成不仅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华,也是对世界茶文化的一种贡献。
    茶馆行业兴起推动茶文化发展
    茶文化在宋代兴盛的另一个显著标志就是茶馆行业的兴起。
    北宋东京城内星罗棋布的大小茶馆,这其中又以著名的潘楼与御街附近地区最为密集兴旺。《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潘楼附近的茶馆经营兴盛的状况:“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此处的“从行裹角茶坊”不但经营饮茶生意极为兴旺,在它的周围甚至还形成了一个及其繁华的夜市。《东京梦华录》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北薛家分茶。”
    此外,当时汴河沿岸的商业区域也是茶馆集中经营之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详细描绘了开封城内沿汴河的众多店铺集中经营的繁华场景,从全图来看,沿河区的店铺以饭铺茶店为最多,店内及店门前都摆设有许多桌凳,不管客人多少,看上去都很干净。桌子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凳子则均为长方形,而且凳子面较宽,一般都摆放整齐。当时东京城内还有无数个穿梭往来的流动茶摊,遍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
    徐轲分析了北宋东京城内茶馆的特点。首先,当时的茶馆多是经营一些简单的饮茶服务项目,其特点是开店成本较低,既不需很大的资金支持,也不要较多的服务人员,因此开设经营茶馆是很多百姓维持生计的理想之选。其次,茶馆的主要消费人群也主要是开封城内大街小巷的街坊邻居,这些茶客们喜欢在此品茶休闲、交友聚会。“可以说,北宋东京的茶馆就是当时市民阶层城市生活舞台的一个生动缩影。”徐轲说,中国人饮茶的习俗由来已久,唐玄宗时期,来往商旅的道路旁边出现了固定的“茗铺”开始“煎茶卖之”,这可以说是一种茶馆经营服务的初级形式。但在宋朝以前城市中的茶馆还远远没有普及大众化,也没有成为一种市民生活的新方式。伴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类人员的社会流动性显著增强,加之社会饮茶风俗炽盛,进一步促进了茶馆行业的兴起。唐代出现的个别茶铺,到了宋代迅速普及发展起来,茶馆已经普遍存在于京城以及众多的州、县之内,这其中尤以东京为最。
    品茶成为北宋东京市民娱乐休闲新方式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均取得极大发展的时期,城市的休闲娱乐气氛也空前活跃起来,特别是在北宋东京,在茶馆品茶已经成为当时广大市民娱乐休闲的新方式。“北宋东京的茶馆自发展之日起,就和普通的市民阶层有着紧密的联系,可谓是最为贴近市民的休闲生活。”开封大学旅游学院实验实训教研室主任徐轲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徐轲说,北宋东京的茶馆较之前有了极为明显的发展变迁,宋之前的茶馆经营者初衷主要是为过往的行旅商人提供解渴休息之用,没有真正在城市市民生活中扎下根基。直至宋代,茶馆才开始逐渐向功能多样的休闲场所转变,它不仅面向流动人口作单一式的饮茶服务,而且还成为城市常住居民一项重要的日常休闲方式。市民光顾茶馆的目的也开始因人而异、因需而异,并非只是为喝茶解渴,更多的是娱乐休闲之意。
    北宋时期东京的茶馆行业经营规模空前庞大,相互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经营者需要借助更高明的宣传促销方式来招徕更多的顾客。
茶馆经营者非常注重宣传方式,经常利用旗帜幌子等来标明自己茶馆的名号,从而区别出与其他茶馆的不同之处,《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茶馆酒肆旗幌之多,以至“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在重大的庆祝节日里,茶馆经营者更是推陈出新、频出妙招,他们不但张灯结彩,而且还利用各种新颖的烟火幻灯来吸引顾客。《东京梦华录》卷6《十六日》还记载北宋东京每逢农历正月十六日“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竒。就中莲华王家香铺灯火出群,而又命僧道场打花钹,弄椎鼓,游人无不驻足”。
    当时的茶馆经营者也很注重在店铺设计中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以达到提升品位的目的,主要是从茶馆的建筑本体设计、字画装饰、花草装饰等处着手。他们必须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觉效果,建筑和装饰的风格必须更好地符合当时市民的审美意识,才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产生艺术共鸣。更为重要的是,茶馆经营者已经认识到:仅有外表的富丽堂皇,只能起到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效果,却远远不能赢得真正懂得饮茶之道茶客的青睐,茶馆艺术气氛环境的营造更加重要。北宋东京的茶馆大多通过悬挂字画装饰来增加店内的艺术气息,这其中就包括张挂朝臣名士画像、文人墨客的字画、名人名士的赐画等方法。至北宋中后期,此种风俗更加盛行,茶馆经营者还常求文人墨客赐字画以抬身价。
    花草装饰也成为北宋东京城内茶馆装点店铺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当时民间风靡种花、赏花、卖花、买花的风俗,当时的茶馆往往使用鲜花来装饰门面和店堂,迎合市民的欣赏格调。
北宋灭亡后,茶馆品茶娱乐休闲的生活,伴随着当时逃亡的人群在中国各地发展起来,江浙地区的饮茶之风后来居上,南宋临安(今杭州市)又成为新的饮茶胜地,一直影响至今。可以说,宋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城市饮茶生活。
    开封茶文化翻开新篇章
    “开封还有茶?”得知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举办权花落开封的消息后,这是不少人脱口而出的话。
    众所周知,北方气候并不适合茶叶生长。但开封却将菊花入茶,补上了没有茶叶的短板。开封种植菊花的历史已有上千年,素有“开封菊花甲天下”的美誉。近年来,开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菊花产业化发展作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加快旅游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对菊花的食用、药用、饮用、酿用分别进行了研发。市节会办联合福建正山堂茶叶有限公司、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市菊花协会等,共同开发研制了开封菊花系列茶,分为开封菊花红、菊花黄、菊花白3个系列8个产品,并于2012年9月24日正式发布上市。一经上市,开封菊花系列茶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亢嵩仁评价:“开封研制成功的菊花系列茶,是宋茶文化传承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更为开封茶文化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近年,我市大力弘扬宋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促成开封茶产业从无到有,推动了开封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开封市获得茶叶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4家,茶叶经营户300家,拥有茶用菊花种植基地上千亩,年产值上千万元。
    如今,漫步古城街头,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开封市大小茶楼门庭若市。在工作之余,邀三五好友泡一壶清茶品饮共话,已成为开封很多市民日常生活的爱好。

(作者: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焦作秋迹
下一篇: 保定巷的传说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