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和汴梁博客圈的博友们“扫街”到保定巷的时候,原以为保定巷就是一条很简单的直巷,东进西出或西进东出。可是,当脚步还在大坑沿街的时候,面对前、后保定巷,我们竟不知道先“扫”哪条街好了。后来还是同行的王学春老师说,还是按先后顺序进吧。
保定巷在开封所有街巷中应该是最繁复的一条巷。前、后两巷,从东侧的大坑沿街看,就是两条等长笔直的平行线,可是当沿着任何一条巷走到西边尽头的时候,两巷却划着一道弧线相连在一起。这时,从整体看就是一个英文大写字母“U”。如果你以为这就是保定巷的全貌时,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前保定巷的西口和后保定巷相连的对面,还有一段前保定巷的分支和省府前街相连。这时候再从前后保定巷看,它又是一个英文小写字母“u”。也就是说,在下端弧线的部分又多出那么一拐来。其实,这还不算整条保定巷的全貌。因为,在后保定巷西侧北面还有两个与大厅门街相连的出口,如果再细化一下,两巷中间还有两道相连的更窄小的巷中巷。所以说,保定巷是开封所有街巷中地形最复杂的街巷。
保定巷不仅地形复杂,而且传说纷纭。据可考资料记载,保定巷在宋代曾为御史衙署,是极其重要的官员办公场所,虽然不及开封府出名,但也不比其轻多少。在元代,这里虽没有宋代衙署的繁华和繁忙,但它仍是官署所在地,名字叫“汴梁路官署”。其实,说白了就是继承宋代的衙署而来的。就其保定巷的名字而言,传说众多。重要的说法有4种:相传,明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取得天下前曾在此居住,并和手下重要才臣商议准备把都城“定鼎”于开封,故人们将此街封为保鼎街。后来讹传为保定街。一种说法该巷叫宝定巷。传说,这里曾是宋代大将狄青得宝处,故称宝定巷。一种说法是清代该街有保定人居住,并建了祠堂,所以叫保定巷。最后一种说法是清代这里长时间驻有巡府的卫兵,故叫保定巷。
根据我的推测和这些年“扫街”累积下来的资料,我想该巷得名的重要原因应该是第一种的成分居多。即朱元璋商议定都开封的“定鼎”一说。其原因有二。一是在保定巷的西隔壁,即现在的商业大院的路东有一棵在开封尽人皆知的国槐即“朱抱槐”。此树距今已有800多年,其干如擎天之柱,其冠如斗如虹、旺盛异常。前几年,我和汴梁博客圈的博友去探访的时候,两个人手牵手都没有抱得住。传说,朱元璋带兵打仗的时候,常常早起在此锻炼,他锻炼的唯一方法就是手抱此槐树进行力量撞击,这大概也是他测试雄心、意志、体魄并战胜敌人的法宝吧。后来,随着朱元璋取得天下,这棵他天天锻炼的槐树就被人们称之为朱抱槐。而这个朱抱槐就在保定巷的隔壁。这和史料上说的朱元璋曾在保定巷居住相符。二是如果在保定巷南望,繁台之上的繁塔因氤氲之气繁茂被削去6层大概也算是一个傍证吧。
当然,对于一个地名来说,其传说越多越好,因为传说越多,历史就越丰富,古老的时光在此浸润得也就越长。
其实,对保定巷来说,这些传说只是证明它历史深度的一个方面,在我们寻访中,保定巷在近代还有更多内容。以后保定巷6号院为例,这是一幢现在仍保持基本完好的四合院,高大的门楼,庄重典雅,院内主屋坐南朝北,雕梁画栋,尤其是户上的雕花细腻传神,虽然这幢建筑为1935年建造,但其色泽仍光亮温润。从这座四合院的布局看,它是以中为轴,左右对称、搭配均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是开封传统四合院的优秀代表之一。在寻访中我看到,该院两侧配房虽已有不同程度的翻新,但依旧能看出它朴实庄重的格局。根据史料记载,这座四合院在新中国成立前曾是杨晓初的住处,当时杨晓初的公开职务为河南印花税处帮办,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党的一个红色交通站或者说是联络点。据说,中共特派员王若飞曾在此领导过开封的地下党活动。解放战争期间,这个院落还掩护过许多做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
有时候,很多东西必须亲历才知道它的价值,才知道它的用途。在我们一次次寻访并了解保定巷的所有故事之后,我才知道,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发生在这里的原因,因为这里巷多、弯多、口多,随便一转身就是一条巷子,随便一迈腿就是一个街口。保定巷像一座迷宫,更像魔术师手中的一个道具,随时随地可以隐藏隐身。这就是保定巷,一个有着迷宫般深厚历史的小巷。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