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庄园”蒸蒸日上(任仪摄)
周末休闲哪里去,“尹喜庄园”最适宜!
去年以来,“尹喜庄园”成为豫西灵宝热搜。假日周末,呼朋唤友,从灵宝市区沿金城大道向东,驱车不到20分钟,便能到达“尹喜庄园”最远的组成单元——“山上”的寺洼村,当然要途经另一个组成单元——“山下”的唐窑村。
“尹喜庄园”何以能成为都市近郊游目的地?
尹庄的名字与尹喜有关。史料记载,周朝时函谷关令尹喜就是当地人。老子骑青牛至函谷关,尹喜留之,著《道德经》。村东有一河流,尹溪村由此得名,后更名尹庄,再后来作为镇名。
唐窑村、寺洼村是“灵卢古道”(曾经,灵宝到卢氏主要道路)的重要节点村,原本籍籍无名,如今热闹非凡。
老子文化成为尹庄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尹庄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抢抓灵宝被确定为我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制型先导区重大战略机遇,作为先导区“四小龙”之一,与焦村镇、川口镇和寺河乡一起,乘势而上,奋力奔跑。
投资1.2亿元打造10公里长的“尹喜庄园”乡村振兴示范带,组团式发展唐窑村、寺洼村等村庄,区域特色美食、研学旅行、康养旅居、休闲旅游风生水起,唐窑村、寺洼村华丽蝶变。
“姥家唐窑”升腾人间烟火气
7月18日上午,接待两拨、共计140余人的山西参观考察团,着实把唐窑村党支部书记陈红梅忙得够呛。去年村子成为网红村后,这样的接待她几乎每月都能遇到。
唐窑村有162户706口人,耕地680亩,以种植西瓜、大樱桃为主。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唐窑村巧借“村庄整治”,探索“村庄运营”,收获实实在在。
陈红梅说,在上级1000万元整村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专项经费的加持下,“靓村”“靓道”成为标配。对村内各种可经营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流转闲置农家小院15座、土地160亩,特聘新媒体人担任乡村CEO,探索乡村运营新模式,发展餐饮和旅游产业,打造豫西特色美食第一村。目前,唐窑村入驻品牌餐饮、电商、金石观赏等经营主体8家,村子颇具陕西袁家村的味道。
景观小品土色土色(许金安摄)
跟着支部走,发展有奔头。唐窑村党支部牵头领办的“姥家唐窑专业合作社”,下设农家乐、老公社羊肉馆等分社,设立创业股,集体以资金、资产入股,群众用资金、土地等入股;各分社单独核算,利润的20%归总社,用于合作社社员技能培训、滚动发展和公益事业。2023年运营以来,村集体年均增加收入20万元,群众分红15万元;安置50多名村民务工,月均增收3000元。
唐窑村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美食,打造乡味院子,形成一院一美食、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村。“姥家唐窑,老家味道”品牌深入人心,地锅炖鱼、乡味浆饺、唐窑西瓜、“一袋楷馍”纯手工柴火酵子馍等5个品牌,烟火气十足。
灵芝坡农家乐是利用闲置院落建起的,修旧如旧,牛棚、羊圈被改造成餐厅,石板桌小木凳,一幅怀旧模样。农家菜品有数十种之多,80岁以上老人每人次1元,成年人每人次午餐12元、晚餐10元,5岁至9岁半价,4岁以下免费,“管饱”的亲民自助餐,日均待客800至1000人次。
自助小餐色香俱全(任仪摄)
当日正午,村里不但停满了豫M牌照的小轿车,豫A、晋M、陕A牌照的车辆也不少。
据了解,该村还通过举办“灵卢古道”徒步游、农耕文化研学游、姥家唐窑摄影展等活动,年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乡愁记忆助推人气回归。
姥家唐窑活力无限(许金安摄)
“共享寺洼”让心灵回归自然
车辆出唐窑村,山路十八弯爬行3公里,便到达山顶,视野豁然开朗,寺洼村就在眼前。
寺洼村“名不副实”,不见凹,是台塬。
寺洼村也有尹喜的传说。尹喜镇守函谷关,出访途经寺洼村时,用当地皂角树上的皂角消肿,“耕田跌伤”者,将树尊为“尹喜皂角树”。
如今,那棵“尹喜皂角树”仍顶天耸立,树身中空,树冠一半繁茂一半枯死,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旁边圆形的启智广场是使用率较高的场所,在皂角树下听《道德经》,别有一番滋味。
而尹喜文化园、文始剧场、书香里、乡村古韵馆、长青书院、时光小院等也散落四周,旧宅院改造加新建,茅草顶泥巴墙,亭台回廊,青砖青石,本真自然。这个以老子文化为主题的乡村综合体,处处浸染着文化气息。
共享寺洼回归自然(许金安摄)
乡村古韵馆有尹庄镇每个村的戏楼楹联、神话传说、村名来历等,成为追古抚今,凝聚斗志的所在。
7月18日上午,长青书院,讲师刘焕萍和张珊珊正在组织研学团的孩子开展国学启智教育。正值暑假,基本每周都会来一批以学生为主的研学团。
寺洼村原本有302户1060余人,山高土薄,地不养人,2006年后陆续搬迁到灵宝市区寺洼新居,上楼生活,2017年后留下8户20余名“守村”老人,日渐凋零。
站在村口,灵宝市区尽收眼底。观景平台,纳凉福地,看似落寂,实则遍地财富。
如何盘活老村?
近年来,寺洼村深入挖掘尹喜文化、千年皂角古树文化、灵卢古道、盐商驿站等丰富资源,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以旅游带动乡村发展。该村投资800万元精心打造的文化旅游集群已初具规模,村子尽显“文艺范”。
寺洼村采用“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建成了占地500亩的矮砧苹果基地,成为灵宝市以“秦脆”等新品种为主的规模最大、连片栽植的核心产区,培育了“农夫果园”品牌。
高山果园延链补链(王昊森摄)
与此同时,以盘活闲置资源为突破口,该村投资500万元,对35座闲置旧宅院进行流转改造。通过植入研学旅行、康养旅居、观光采摘、休闲旅游等,形成了“一院一产业”的特色文化院落集群。
为了让村子活起来、产业兴起来、农民富起来,尹庄镇秉持“共同发展、共同缔造”的“共享寺洼”理念,畅通发展渠道,整合各方资源。
在文化层面,成功引入灵宝市作协、美协等16家专业协会,成立“乡情协会俱乐部”,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在运营层面,积极动员“嘉朗文化”“南国童年未来美学馆”等5家优质经营主体深度参与,共同打造研学基地、中医药膳馆、写生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等多元业态。
亲子研学游、古道马拉松、千人帐篷节等特色活动不仅集聚了人气,也让“共享寺洼”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凝聚起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童真童趣自由自在(许金安摄)
“村里唯一的小卖部,曾创造过日销售2000元商品的纪录。”刘焕萍说,2024年3月运营以来,长青书院累计接待游客和研学人员11260余人次,“守村”的20多名老人家门口就能就业。
尹庄镇党委书记王庆伟表示,尹庄镇将坚持规划先行,以打造城郊经济圈为核心,以产业文化赋能为引擎,规划6条乡村振兴发展线路,高标准打造尹喜庄园、沟域经济示范园等6张名片,推动一村一链条、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持续叫响“姥家唐窑”“共享寺洼”等28个乡村IP,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